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从中可以看出(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
              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 2. 下表是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湖州所属一州六县的商业市镇分布情况。它反映出当时湖州地区(  )
              县名镇名
              乌程乌镇 南浔 菁山 妙西
              归安菱湖 埭溪 练市 双林
              安吉马家渎 递铺 梅溪
              长兴四安 和平 合溪 水口 阜塘
              德清塘栖 新市
              武康三桥埠  上柏埠
              孝丰若干
              A.自然经济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农耕经济衰弱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 3.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 4. 材料   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
            • 5.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 6. 在中外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也会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他的札记中,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
              --摘编自凤凰网《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1)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6、17世纪利玛窦把“中国以一个幸福祥和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原因。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中美直接的文化交流开始。……dragon错译龙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中国不可能改变《圣经》中对dragon是撒旦、恶魔的界定。
              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人来说,中国是恐怖与邪恶的象征。
              “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蔓延。2005年,法国里昂证券亚洲分部推出了一份有关中国发展的报告,其封面画不无渲染之意:中国巨龙正在吞噬地球。从报告的数据看,中国2004年已成为世界钢铁、铜、燃煤、铁矿等原料最大的消费国。
              --摘编自人民网《永远的误读--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前后、20世纪50年代、21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4)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文化交流中的“误读”?
            • 7. 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后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0/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
            • 8. 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
              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
              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
            • 9. 《明太祖实录》记载,“杭州郡商贾交易不论货物贵贱,一律金银定价”。这一记载从实质上反映出明代杭州地区(  )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了拜金主义风气滋生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商品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 10. 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这种观点实质上(  )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D.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