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从中可以看出(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
              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 2. 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后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
              材料二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0/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
            • 3. “江南役重甲天下,(徐光启)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材料反映出(  )
              ①赋役沉重    ②抑商政策削弱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科举免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海陆各国皆以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为荣贵,制茶成为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茶叶在边关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后茶叶大量出口的基础。南宋初年,外贸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丝绸绢帛为首位。东起日本,西至欧洲皆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由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在出口商品方面,虽仍以丝茶为主,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茶的出口受到印度茶、锡兰茶和日本茶的竞争而大为减少。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后,致力完成现代海关建制,提高关务行政效率,剔除传统上的各种陋规。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王韬等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和“翼护”对外贸易商人的“利权”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贸易有关事务。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学者对1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黄宗智为代表,他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另一种观点以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在18世纪(含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摘编自仲伟民《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以彭慕兰、黄宗智的观点为中心》
              评论材料中关于前近代中国研究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6. 史学家万明指出“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人,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这说明这一时期(  )
              ①商品货币经济拉动白银流人          ②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③“海禁政策”被废止                ④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逐渐密切。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7. 古今中外的城市化进程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登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兴起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对各个城市的组合仍然没有规定程序……除了继承中世纪时期得到的权利以外,城市没有作为一个法律上的实体而存在。它没有正式的官员,没有充分的征税权和立法权……那些新兴城市的居民聚集区都变成黄褐色的地方,因为在早期不断受到大量煤烟的熏染。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也同样到处是沉淀物……工人的住房仓促地建造起来,拥挤在一起……总是缺乏日用品供应。许多人全家都住在一间单房里。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显示英国城市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些问题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1949-200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 8. 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年代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
              16203001700
              1850720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 9.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江南市镇,一些先进知识妇女兴起一股以诗文“结社会友”的新风气,“诗社争名功倍半,天然风韵压须眉”,导致文中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商品经济繁盛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市民阶层兴起发展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10. 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发展到清代变得更加细化,这其中就有一种在沿海地区产生,在交易双方起担保责任,保证商品交易顺利完成的牙行,一般称为“保税”,或者“保载行”,堪称清代的“保险公司”。这说明(  )
              A.清代的商品经济异常发达
              B.清代的服务行业发展迅速
              C.清代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
              D.清代的中外贸易更趋频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