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南朝刘裕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竞不能行。公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知禁。至是,会稽余姚庾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公诛亮,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
              --引自《宋书•武帝本纪》
                  材料二  太祖幼而宽仁,入纂大业,及难兴陕方,六戎薄伐,命将动师,经略司、兖,费由府实,役不及民。自此区宇宴宇,方内无事,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莫归,自事而已。……几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
              --引自《宋书•良吏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裕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裕时期出现“宋世之极盛”的原因,并概括刘裕改革的影响。
            • 2. 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
              时间
              工程类别
              长江以北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
              灌溉982923938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时是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国际考古学界在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等地,出土过大量丝绸织品的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自那时期,能种桑饲蚕的地方,已开始大量注意引进中国的丝纺技术。在长安、洛阳和广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胡商。他们从制售胡饼到珠宝、乐器,开了不少店铺,有的多年不归,把中国看成他们的第二故乡。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加大了对丝路贸易苛捐杂税的征收,迫使利益受损的商人逐渐放弃丝路,欧洲在寻找新丝路通道中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的手工产业商品也产生了极大冲击。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传统国家,由于社会分工的制约以及生产力的低下,农民不可能生产更多的商品进入流通。当欧洲在中世纪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逐渐被机械化生产的商品所替代。缺少了商品的交易和流动,作为商道的丝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而遭到遗弃。
              --摘编自耿翔、贺小巍《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学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丝绸之路兴盛带来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的原因。
            • 4. 中国经济地位变迁
              材料一  公元960-1280年间宋王朝的集约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在此期间人均收入提高了1/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
              材料二  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他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以上材料均出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问题:
              (1)导致13世纪时,中国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原因有哪些?
              (2)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的原因何在?
              (3)至1895年,美国经济何以能超越中国?
              (2)怎样看待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