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

              阅读图,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 2. 如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你认为下列分析符合材料的是(  )

              ①市数量不断增加    ②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   ④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3. 我国古代的漕运,是指中央政府在地方征收租税后,由水道运往京城,或供宫中消费,或充军需,或作仓储。漕运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古代水运比陆运更为发达
              B.最高统治者的挥霍无度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偏离
              D.西粮东运,可顺长江而下
            • 4.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 5.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 6. 明代内阁大学士的籍贯分布如下表,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表:明代内阁大学士的籍贯分布表
              南方北方
              南京浙江福建四川广西江西湖广广东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272611922212517135112
              11448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比北方要好
              C.明代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在南方
              D.南方人“官本位”思想比北方人更强
            • 7. 现代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其选择的理由应该包括(  )
              ①偃武修文,文明昌盛      ②君弱臣强,政治开明
              ③科举完善,教育普及      ④经济繁荣,重心南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8. 历史上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江南大规模的迁移是在(  )
              ①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              ②公元3-5世纪
              ③公元8-10世纪                      ④公元14-16世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9. 南宋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今天的(  )
              A.①
              B.③
              C.②③
              D.②④
            • 10. 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和明朝儒学家的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政治文化重心转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