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①“海禁”政策 ②重农抑商 ③盐铁官营 ④夜市出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2.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3. 《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B.社会经济凋敝             
              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             
              D.社会道德衰败
            • 4.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6分)
            • 5.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 6.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   
              B.奉行大陆政策    
              C.重农抑商     
              D.保护生态资源
            • 7. 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原因的有(    )
              ①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
              ②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
              ③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④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8. 《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   )
              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
              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 9.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