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自古以来,我国对市场的认识和运用经历了曲折起伏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将马、牛、军需、铁器、铜钱、缎匹、细绢、丝绵,私出私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物货船车并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大明律附例》
              材料二: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府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明朝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农业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实质。
              (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体制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 2. 中国从被动到主动,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实力不断增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晴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两白银)
              年代进口出口
              188588200018两白银65005711两白银
              18951711696715两白影14329321两白银
              195447100082两白银227888197两白银
              1911471503943两白银377338166两白银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贸易状况。并指出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1965年-1985年世界贸易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贸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三  中国入世降税大事记
              2002年,大幅调低了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低至12%;2005年,降税涉及900多种商品,关税总水平由2004年的10.4%降低至9.9%;
              2006年,我国降低了小轿车等42个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最终完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的降税义务,我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税率分别由入世前的70%至80%和18%至65%降至25%和10%;
              2010年,降低鲜草莓等6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后。给予最不发达国家4762个税目商品零关税待遇。
              --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初中国调整关税的目的和意义。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北京,乾隆帝在致英王信中指出:“至尔国王 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則与天朝体制不合,此不可行。向 来东西各国有愿来天朝当差之人,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本国,此系天 朝定制1793年幕府派宣谕使到松前与俄国拉克斯曼使团接洽,双方交涉了三天,日本坚 持锁国,但也留有余地,认为“如热切希望,亦可至长崎听候该地处置”。
              材料二 1816年嘉庆帝向曾担任过广东巡抚的孙玉庭询问英国是否真的富强?孙答曰:“彼国大于西洋诸国,故强,但强由于富,富则由于中国•”嘉庆问其故?孙答曰:“彼国贸 易至广东,其贸易换茶叶回国时,转卖于附近西洋各小国,故富,因富而能强。西洋诸国之 需茶叶,亦犹北边之需大黄,我辈若禁茶出洋,则彼穷且病,又安能强?”据统计,1790-1830年的40年间,日本知识阶层介绍海外知识的著作有78种,地图50种,远远超过同一 时期的中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存朴《西方国家的外交、武力冲击与中日两国的回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政府面对西方冲击的反应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的角度简要评述19世纪前期中日两国知识 阶层对西方冲击的回应。
            • 4.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在不同朝代表现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清《海防纂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海上“丝银之路”的表现。“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该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的消极作用?
            • 5.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夷学到西学,再到新学的嬗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杨光先对康熙帝说:)皇上颁行之历,应用尧舜之历;皇上事事皆法尧舜,岂独于历法有不然哉?今南怀仁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法天主教之法也?南怀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以改西洋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矣。……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杨光先《不得己》材料二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而后可。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荚国格致会颇多,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痦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材料三  吾人倘以为中国之法,孔子之道,足以组织吾之国家,支配吾之社会使适 于今日竞争世界之生存,则不徒共和宪法为可废,……及一切新政治,新教育,无一 非多事,且无一非谬误,应悉废罢,仍守旧法,以免滥费吾人之财力。万一不安本分,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則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新青年》1916年11月,第二卷第三号材料四  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 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 西之任,而东西文明真正之调和则终非二种文明本身之觉醒万不为功。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918年7月(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东西学存在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造成的主要影响。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对待西学态度有何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持此观点的主要目 的及原因。
              (4)李大钊所说的“第三新文明”指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人对西学的认识不断嬗变的主要因素。
            • 6.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大国地位经历了起伏发展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的启示。
              材料一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观察材料一,说明唐朝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对东亚国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辉煌的盛世。1793年,觐见乾隆皇帝的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却感慨地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和英国,从政治、经济、科技、对外关系方面说明马嘎尔尼的观点。
              材料三  我国部分工农业产品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
              工业产品产值工业消费品价格农副产品价格
              1984年100100100
              1993年11.61015
              注:以1984年为100%
              --根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册》改编(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4)从中国古代的强盛、近代的沉沦、当代的崛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7.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皇帝    材料四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三所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结合两则材料的不同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材料四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4)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 8. 经济观念影响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清•雍正帝语
              (1)依据材料一回答,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做法也反映了上述社会经济思想主张?这些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二:《中国与世博:历史记录(1851-1940)》一书中记述到:1851年伦敦博览会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首次展出,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
              上海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以私人身份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真正有中国代表参加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展品是丝、茶、瓷器、绸货、雕花器等。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仍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博会上中国展品与西方国家的展品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三: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摘自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无可争辩的运输队”的实际含义是指什么?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和商人开始进入美洲、亚洲和非洲,他们以暴力和欺诈的手段进行着洲际间的贸易,大量开掘和掠夺当地的资源。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面对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形势,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材料二】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到光绪年间)大概可算一次。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2)面对19世纪60、70年代的“机遇期”,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有何影响?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只有开放兼容。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姜智红《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 10. 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是国家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什么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2)“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
              (3)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家经济合作与竞争。
              --江泽民在香港“《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相关国际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