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描绘的是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情景。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中西文明正在进行双向交流
              B.反映了华夏文明积极融入西方文明
              C.揭示了中英技术文明的差距
              D.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减速的深层原因
            • 2. 1873年,对外国使臣朝见中国皇帝时行不行跪拜之礼,有官员认为:“彼本不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为何事;而我必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犹聚犬马豕羊于一堂,而令其舞蹈扬尘也。然则得其一跪一拜,岂足为朝廷荣;即任其不跪不拜,亦岂足为朝廷辱。”上述言论体现了(  )
              A.顽固拒变的腐儒心态
              B.通权达变的自我安慰
              C.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D.平等友好的外交理念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穆宗朱载垕即位时,面临“四方之民竭矣,各处之库藏空矣”的窘境,国家财政严重紧张。北部鞑靼部落持续进犯,东南沿海倭寇之乱屡打不绝。内忧外患的局面使他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政策过于严厉对王朝统治并无好处。
              1567年,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史称“隆庆开禁”。 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此后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当时明朝的产品诸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各国欢迎,而许多国家缺乏名优商品能满足明朝的国内需求,只好以白银支付所购明朝商品,引致白银大量流入明朝。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市场在白银的驱动下,前所未有的活跃起来。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影响了欧洲工业技术的革新,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隆庆开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隆庆开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以来,赣东地区就是我国出口茶叶的主产区。清前期,茶叶输出主要溯赣江而上,翻越大庾岭(南岭山脉的一支)至广州出口海外(即大庾岭商道).晚清时期,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部分茶叶则转向鄱阳湖商道,即由鄱阳湖水道运往沿江的九江、南京、上海等口岸输往海外,由此形成了以九江为中心的水陆运输网络。九江逐渐确立了茶叶加工、转运和出口基地的地位,中外茶行陆续在此设立茶厂、货栈,江西茶叶产量和输出量逐年增长。各茶厂陆续召女工捡茶,“从业妇士不只年老贫苦者,衣服华丽、举止轻盈、温饱有余,却愿意出闺劳作的青年妇女,亦复不少,在社会上引起了关于妇道名节的辩论。”
              --《晚清商道和社会变动述略》
              (1)结合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江西商道发生变化的原因。
              (2)上述材料中商道变迁的影响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 5.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每与诸将言及五省沿海人民移徙内地,叹曰:『吾欲留此数茎(根)发,累及桑梓人民!且以数千里膏腴鱼盐之地、百万亿众生灵,一旦委而弃之,将以为得计乎?徒殃民而已!吾若不决志东征,苟徇 (顺从)诸将意,株守各岛,岂不笑吾英雄为其束缚?今当驰令各处,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开辟草莱,以相助耕种,养精蓄锐。俟有衅隙(等其发生内变),整甲而西,恢复迎驾,未为晚也。』」
              1.文献中的「吾」应是指谁?
              2.文中提及「五省沿海人民移徙内地」,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府颁布了什么命令所致?
              3.「收沿海之残民,移我东土」,对当时东土的发展有何意义?
            • 6.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 7. 国家干预与经济增长或衰退的关系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国家政策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陈先《九十纪行》
                  材料二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0%。
              --人教版必修二
                  材料三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统一衡器币制,方便货物交易;制发契券票帖,规范贸易行为;缉盗贼防火灾,保证财货完全;制订交通规则,维持市场秩序。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有何变化?如果仅依据材料一评价建国后30年的经济体制,会有何缺陷?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材料三的结论。(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鼯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类别企业创办人时间地点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年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年上海
              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1878年唐山
              汉阳铁厂张之洞1890年汉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分析这一时期制约我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比较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从洋务运动的结局看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平均城市规模(千人)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5.61542261.6
              16508.31973174.6
              180010.036434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没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材料二  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的过程: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1694年,伦敦1286个商人以股份制形式建立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
                  1720年,英国爆发“蓝海”股票泡沫事件,英国开始完善金融制度,进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金本位制,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
                  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结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
                  1872年,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英镑代表黄金,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货币走向世界的条件。
                  材料三 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总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时间出口进口
              192952.4143.99
              193038.4330.61
              193124.2420.91
              193216.1113.23
              --据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针对这一趋势在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  1945年,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宣告成立。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说:“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
                  2014年10月,由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签署备忘录。2015年3月,英法等国宣布加入亚投行。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鲁格曼评论的依据。简要说明世界银行、亚投行的成立与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之间的历史关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