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但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新气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材料三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结合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3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据材料二分析其特点。(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4分)

               

            • 2. 下列经济现象在宋朝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B、丝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C、全国出现了五大民窑  
              D、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出现
            • 3.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4.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说明当时在这一地区
              ①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②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③存在一定的自由劳动力 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     ]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 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物

              材料四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指出,民国初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联系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议席的对比及所学知识说明了什么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些趋势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 7. 清前期的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苏州机户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工记工受值”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民有了人身自由
              C.自然经济解体
              D.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
            • 8.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并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明朝时期,江浙一带有“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种生产关系的新特点是
              [     ]

              A.交易方式以物换物
              B.纺织业开始成为新兴行业
              C.商业经济交流繁荣兴盛,行业之间的联系密切
              D.小生产者逐步失去了生产的独立性
            • 10. 【题文】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始终存在资金短缺的困扰,官僚、商人更乐意将赚得的钱投资于土地,其主要原因除了土地收益高、可靠外还有
              A.资本主义工商业无利可图
              B.资本主义工商业风险大
              C.国家不鼓励投资工商业
              D.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工商业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