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阅读下列一系列材料讨论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现象。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
              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
              ——《汉书·车千秋传》

              (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4)据材料的观点,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同一时期欧洲有明显的差异。请归纳中国与社会转型的欧洲在经济、思想与对外等方面的的不同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并提取历史信息

            图1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农村

            图2  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大户(机主)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赴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生计)。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及明史纪事本末
            (1)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它有哪些显著特点?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这种新现象的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依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了‘微澜’”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 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
            《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 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的大都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两周,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居五诸侯之衢,跨街冲之路也。”

            ——《盐铁论——通有篇》


            材料二 “凡欲安君治民,兴霸称王,从近制远,必先立城郭设守备。”

            ——《吴越春秋·阖闾内外》


            材料三 “然本州(杭州)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湖州市、米市桥、黑桥(皆为杭州撑风地名)俱是米行……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接客打发,分依铺家……”
            “杭城(杭州)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

            ——宋·吴自牧《梦梁录》


            材料四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南京的“织机愈百张”,繁阜喧盛。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贽的历史观主要包括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的“悲观”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明中后期苏州地区“凋籍田业”(不靠土地),“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日取分金为谷飨计”。
            ——《明神宗实录》

            材料2:(清前朝)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3: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4:

            材料5:

            (1)根据材料1、2及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后期经济领域有什么新现象?这种现象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3表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为什么说“黄金时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4和所学知识,说明1957年中国工业结构发生 了什 么变化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5及所学知识,概括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迅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奖励耕织图》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下面两幅图选自曾经来华游历的英国建筑设计家Thomas(1804——1872)的画册《All of China Illustrated》(1843——1847,伦敦)。画册出版后在近代西方颇具影响,被视为了解神秘中国的一扇窗口。

            (1)材料一表明中国在当时实行怎样的农业文明?这一农业文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有什么地位?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所说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明清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两幅画透露出当时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特征?西方人能从中了解到中国怎样的风土人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代商业城市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