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对于帆船怎么能爬上来的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的发现对世界却产生了当时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响,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背景除材料提供的外,你认为还有哪些?
              (2)发现美洲的说法是站立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运用多种史观进行解读哥伦布远航美洲的影响。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它观点均可,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此外,它很容易撕坏,不能耐久。
              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火来进行测量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
                 中国所熟习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注:指科举应试,金榜题名),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
                 在北方各省还有一种常见的野蛮行径,那就是阉割大批的男孩,这样他们就可以给皇上做奴仆。几乎全国的行政事务都操在这类半男半女的人的手中,单单在皇宫里这类人的数目就达万人之多。
              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
              --摘鳊自利马窦《中国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马窦中国之行的背景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由此推论当时欧洲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
            • 4. 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拔地变化”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  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
                  第一幸“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1政治结构
              3.2经济制度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5.2俄罗斯的推进
              第六章 国运逆转:由盛到衰
              第二编外患内乱(1800-1864年)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第八章 鸡片战争
              (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
              (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依据材料5.1加以说明。
            • 5. 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但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了阻碍。请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鼯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类别企业创办人时间地点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年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年上海
              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1878年唐山
              汉阳铁厂张之洞1890年汉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分析这一时期制约我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比较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从洋务运动的结局看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平均城市规模(千人)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5.61542261.6
              16508.31973174.6
              180010.036434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学者对1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黄宗智为代表,他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另一种观点以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在18世纪(含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摘编自仲伟民《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以彭慕兰、黄宗智的观点为中心》
              评论材料中关于前近代中国研究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9.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材料四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 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 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12生产工具与图11相比有何优点?图1 2生产工具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领域出现何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怎样影响?此新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3)依据材料三、四对近代上海的描述,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人类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10. 城市,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演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时的太湖地区,不仅市镇数量多,而且工商业的发展程度是其它地方的市镇所不及的。……炉头镇,“居民业冶”;千家窑镇,“民多业陶”;盛泽镇,居民“以绫绸为业”……有的商人从小商品生产者上升为拥有织机三四十张,资本数千金的作坊主。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太湖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城镇化的发展对当时社会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离开农村和农业的人口统计
              年份1751-17801781-17901801-18101811-18201821-18301851年城乡人口比例
              流动人口数750007800013800021400026700052:48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为解决城市工业劳动力供给不足,大量的农民被迁移到城市和工业区,推动了城市人口的非自然增加,使城市人口急剧上升。苏联大城市,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迅速发展,但是大城市主要集中在苏联的欧洲地区,平均每一万平方公里有10~17个,而在亚洲地区仅有0.6个。
              (3)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