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材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2. 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  )
              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
              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
              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过家严重。但人口增长过快,农恳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1915 )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貫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一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材料二 美国的自然环境在19世纪遭到进一步破坏。到进步时代(19世纪90年代到一战后),城市环保运动,资源保护运动和自然保护运动共同汇集成美境史上的第一次环保运动高潮。美国主要工生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流域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城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这期间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的扩展速度和面积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水利项目和防护林工程以及大平原地区的土地治理等取得了巨大进展。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美两国环境问题出现的背景及对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环境保护政策效果不同的原因。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3)你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人口现状?
            • 5.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亮吉(1746  1809年),乾隆55年进士,1793年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日: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日:君、相有法乎?日: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
              --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  1834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789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 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
              简要分析其原因。)
            • 7.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主要原因是(  )
              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五口均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 8.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 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 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鼯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类别企业创办人时间地点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年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年上海
              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1878年唐山
              汉阳铁厂张之洞1890年汉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分析这一时期制约我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比较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从洋务运动的结局看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 10. 如图“孝”字书于安徽黟县的胡氏宗祠。徽州人认为“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是无宗,无宗则是无祖……追远报本,莫重于祠。”下列对明清两代各个村落的徽州人竞相修建宗祠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②伦理观念的根深蒂固
              ③重农抑商的严格推行     ④安土重迁的小农心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