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隋唐时期,小农家庭习惯组成三代小家庭,“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据此,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是(  )
              A.受宗法制影响,体现长幼有序
              B.体现了家族之间的亲疏有别
              C.乡村生活以家族式村落为主
              D.政府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 2.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七出”“三不去”是西周时期对于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正式归入律法,是从唐代开始。“七出”指的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特别要说明的是以下几点:无子,是就妻子过了五十岁以后来说;口多言,指拨弄是非、离间亲属;妒,更多是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恶疾是指耳聋、眼瞎、腿残疾等严重的疾病。丈夫可以根据七条中的理由之一休弃妻子。
              三不去包括:一、“有所取无所归”:指妻子无娘家可归;二、“与更三年丧”:指妻子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的;三、“前贫贱后富贵”:指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的。“三不去”是作为“七出”规定的补充规范,但指出“恶疾及奸者不在此列”。也就是说,妻子若符合“七出”中的“有恶疾”及“淫”两项,则不在“三不去”的保障范围之内。
              依据材料指出上述规定的任两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合理解释。(要求:明确指出特点,史论结合。)
            • 3. 近代徽州程家账簿显示,程家经济由长途贩卖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变为主要从事粮食和茶叶生产,家庭收入有所提高,但举办两三场娶亲、庆生等礼仪后的数次借债,无力偿清债务.这反映出(  )
              A.国际市场给小农经济造成灾难
              B.长途贩运商贸活动日益萎缩
              C.近代小农经济破产的基本走向
              D.家庭决策影响小农生存境遇
            • 4.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 5.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时是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国际考古学界在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等地,出土过大量丝绸织品的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自那时期,能种桑饲蚕的地方,已开始大量注意引进中国的丝纺技术。在长安、洛阳和广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胡商。他们从制售胡饼到珠宝、乐器,开了不少店铺,有的多年不归,把中国看成他们的第二故乡。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加大了对丝路贸易苛捐杂税的征收,迫使利益受损的商人逐渐放弃丝路,欧洲在寻找新丝路通道中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的手工产业商品也产生了极大冲击。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传统国家,由于社会分工的制约以及生产力的低下,农民不可能生产更多的商品进入流通。当欧洲在中世纪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逐渐被机械化生产的商品所替代。缺少了商品的交易和流动,作为商道的丝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而遭到遗弃。
              --摘编自耿翔、贺小巍《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学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丝绸之路兴盛带来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的原因。
            • 7.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演变。下列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
              A.铁犁牛耕一-私田出现
              B.王室衰微--井田瓦解
              C.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D.土地改革--人民公社
            • 8. 环境、制度、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的社会稳定导致人口逐渐增加,人均占有土地下降。人口增多保证了密集型农业劳动,使耕地、育种、除草、防虫、水利各环节都能细致处理,以提高农业单产。农闲时,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地区性的市场贸易网。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
              --许倬云《汉代农业分析》
                  材料二  宋初定天下,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每张计钱一缗。每隔三年,由发行的富民将旧票尽行收回,另发新票,称为“一界”。……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后)把那种纸币改名为“钱引”,扩充推行的区域,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然滥发滥造,没有相当的准备金,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
              --王伯祥、宋云彬《开明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汉代农业是“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的理由。结合该模式存在的条件,分析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地位。
              (2)指出“交子”的历史地位。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述“交子”发行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 9. 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  )
              A.依赖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优越性
            • 10.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物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