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 )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 《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阅读下列一系列材料讨论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现象。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
              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
              ——《汉书·车千秋传》

              (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4)据材料的观点,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同一时期欧洲有明显的差异。请归纳中国与社会转型的欧洲在经济、思想与对外等方面的的不同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古希腊城邦史》

            请回答:
            (1)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铁锄

            铁犁

            铁镰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已占据主要地位……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材料二 《管子?轻重乙》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缛、一椎、一钰,然后成为农……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铢,然后成为女。”
            材料三 《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先进冶铁技术。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冶铁业与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中国农耕文明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唐宋以后,租佃契约关系不断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岳麓书社《历史——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993年)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变异”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2010年10月23日,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徽召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618——756年)所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的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的2/3。唐后期(757——907年)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竞占49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字,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20项下降为7项。
            ——据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材料二 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一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元的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旱、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起义很少不发源于淮北地区。
            ——摘编自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

            (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水利建设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历史上淮北地区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奖励耕织图》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下面两幅图选自曾经来华游历的英国建筑设计家Thomas(1804——1872)的画册《All of China Illustrated》(1843——1847,伦敦)。画册出版后在近代西方颇具影响,被视为了解神秘中国的一扇窗口。

            (1)材料一表明中国在当时实行怎样的农业文明?这一农业文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有什么地位?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所说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明清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两幅画透露出当时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特征?西方人能从中了解到中国怎样的风土人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缪,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

            材料二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窑址更是遍及全省各地。唐五代时期,浙江青瓷空前繁荣,越窑生产的精品被称为“秘色瓷”,被诗人誉为“千峰翠色”“捩翠融青”“嫩荷涵露”“古镜破苔”,其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越窑日趋衰落,龙泉窑成为“民窑之巨擘”。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更成为当今世界热门藏品。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三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缗”“告缗”。“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代晁错

            材料四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汉代对“贾人”实行什么政策?晁错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