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过家严重。但人口增长过快,农恳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1915 )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貫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一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材料二 美国的自然环境在19世纪遭到进一步破坏。到进步时代(19世纪90年代到一战后),城市环保运动,资源保护运动和自然保护运动共同汇集成美境史上的第一次环保运动高潮。美国主要工生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流域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城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这期间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的扩展速度和面积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水利项目和防护林工程以及大平原地区的土地治理等取得了巨大进展。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美两国环境问题出现的背景及对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环境保护政策效果不同的原因。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3)你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人口现状?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鼯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类别企业创办人时间地点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年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年上海
              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1878年唐山
              汉阳铁厂张之洞1890年汉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分析这一时期制约我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比较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从洋务运动的结局看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开始的。那时,美国刚刚获得独立。担负这次通商的是一艘原在海军服役的帆船,改装后被命名为“中国皇后”号,含有对中国皇室尊重之意。早期对华贸易使美国迅速积累了经济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帮助美国打破了英、法、西等国的封锁和半封锁。--百度百科“中国皇后号”
              (l)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中国开始贸易的特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材料二 在大多数当代问题上,两国合作充分,它们缺少的是一个总体上的互动理念。冷战期间,共同的对手发挥了纽带作用。--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避免美中冷战》
              (2)材料二中所说中美两国“共同的对手”是谁?它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双方认为,21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关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中关联合声明》(2009年1月17日)
              (3)中美两国面临哪些共同挑战?推动两国发展积极合作关系的原因有哪些?
            • 5. 环境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环境史观认为,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对环境的简单适应和利用时代。第二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征服时代。第三阶段: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请回答:
              (1)在古代社会,人类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以维系自身的生存。
              参考: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家畜饲养
              (2)列举中国古代论述人与自然关系(天人)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参考: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董仲舒:“天人感应”
              (3)1952年伦敦大雾,造成2万多人死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集体反思。许多人认为这场灾祸源于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但也有学者尖锐指出,这是“上帝对欧洲的惩罚”,灾祸源于14一16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化,西方有必要来一场真正意义的文化革命。你认同上面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本小题lO分;认同第一种观点并言之成理者,得6分;认同第    二种观点并言之成理者,得lO分;只选一种)
              参考:灾祸源于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废气污水噪声、乱开采;“上帝对欧洲的惩罚”,灾祸源于14一16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化,西方有必要来一场真正意义的文化革命: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近代科技革命反对神权统治去思考
              (4)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工业化取得最大成就的时期,也是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而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为什么美国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
              参考: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掠夺性开采并把利润高、污染重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等。
            • 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材料二:(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
              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
              --陈功《家庭革命》
                  材料四: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2)材料二中梁启超所说的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老龄问题”?
            • 7.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海权兴,则国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
                  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海洋岛屿被侵占、海洋区域被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局面再次出现。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今天的中国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今天的中国领导人不是李鸿章。
              --刘中民、桑红《新中国海洋防卫思想史话之》
              (1)从材料一的“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分析“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西方的冒险事业”指什么?它与中国转向内部有何历史关联?
              (2)据材料二,简述孙中山的海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海权得不到保障的原因。
              (3)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振兴海权的有利条件。
            • 8. 不同的时代出现过不同的国家观,这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缺乏明确的国家观念,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观……,中原王朝并不认为天下有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对等国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观念影响深远。 ------《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
              (1)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天下观”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这一观念在近代为何走向终结?
              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该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
              材料三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李喜所《梁启超的国家学说和经济构想》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卢梭与梁启超“国家观”的相同点。依据相关背景知识,分析梁启超的这一思想在当时有何时代意义。
              (3)孙中山曾经说过“国家之本,在于人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材料四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4)材料四认为“真正的新中国国家”开始出现的前提是什么?近代中国战争不断,为什么在这场战争中会产生这一前提?
            • 9.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三:(1920年代)由于普遍推广了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在这种繁荣下也潜伏着危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凡是为了满足你个人和你家庭的切实需要所必须做的,不论什么,都应当尽力去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要……多买一些东西。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1931年初版于英国)
              材料五:城市和农村的粮食消费量(1952-1961)(人均公斤)

              --据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和材料四都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关。简要说明它们与经济危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否形成悖论,简要说明理由。
              (4)材料五中,1952-1957年和1957-1961年中国的粮食消费量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变化的原因。
            • 10. 古往今来,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面临的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白居易《杜陵叟》
              “富强者兼并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魏书•食货志》
              “今百姓贫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轻,政事不举”。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贫困问题出现的因素。
              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期英国工人生活费和工资指数(1850年=100)
              年份1759-17681779-17881789-17981799-18081809-1818
              名义工资818694114114
              生活费728597137159
              实际工资112101988372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3)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前后哦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全球贫困人口数及变化表
              地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百万)
              19871993
              东亚和太平洋464416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91110
              南亚480515
              撒哈拉以南非洲180180
              欧洲和中亚215
              中东和北非1011
              全球12271316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4)根据材料四,归纳全球贫困人口数及变化在地区分布上有何明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