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材料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 朱子语类》卷十三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孟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得民”?)

              (3)材料中朱熹所谓的“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这一思想有何消极影响?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大为发达,则在春秋战国之世。因为西周以前,学术为贵族所专有……东周以后,封建政体渐次破坏。居官任职的贵族,多有失其官守,降为平民的。于是在官之学,一变而为私家之学。亦因时势艰难,仁人君子都想有所建明,以救时之弊,而其时社会阶级,渐次动摇,人民能从事于学问的亦渐多,于是一个大师往往聚徒至于千百,而学术之兴遂如风起云涌了。

              ——摘编自吕思勉著《每天学点中国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达尔文主义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政治上,这是俾斯麦以血和铁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鲁的个人主义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学术之兴风起云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术之兴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达尔文主义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与经济政治活动关系的认识。 

            • 3.

              材料一: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 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

              “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又将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4.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先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曾下过三个论断:①“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追求知识被看作最高尚的活动,体现了古希腊爱智慧的传统;②“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以理智为主宰,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③“人是政治动物”,侧重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人进行考察,人只有结合在城邦和国家之中,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王善超《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言行一致是许多文化先哲的优秀品质。阅读材料二,请您选择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的一个论断并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扼要予以展开说明。(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诺贝尔奖获得者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格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在1913年和1919年分别对三百中学生所做的题为“现在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变化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7.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  “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4分)

            • 8. 先秦时期和宋代是儒学形成、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二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

              材料二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材料三  先秦时期到宋代儒家学说中有不少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和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几处说法不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错在哪里。 

              (2)材料二中朱熹是怎样发展孔子的仁学的?应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正君心”? 

              (3)根据材料三,从政治方面、道德修养方面加以说明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4)从先秦时期到宋代儒学不断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 9. 某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其中主题为“与孔子同行——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下是本次学习中所整理的图表结构,(10分)

              板块一:遥望当初的孔子

              1

              想当初

              孔子如丧家之犬,儒学迂阔难行

              板块二:再看历代的孔子

              2

              秦朝时期(秦始皇)

              焚书坑儒

              3

              西汉时期(汉武帝)

              4

              明清之际(李  贽)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5

              维新变法(②)

              孔子是变革的先师

              6

              民国初期(袁世凯)

              尊孔复古

              7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板块三:正视当今的孔子

              材料一

              孔子学院标志

              (画面是一只昂首高飞的和平鸽与地球图案组合,这两个图案又构成了一个变体的“汉”字)

                 材料二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材料三

                据新华社报道: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已有300多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1)请根据提示填写、完成①②③中的具体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正视“当今的孔子”?(4分)

            • 10. (8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摘自《论语》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2分)

              (2)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体现了什么精神?(2分)

              (3) 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