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还提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至董仲舒时,将孔子的这一人伦秩序改造成“三纲五常”.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 2.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的解读,正确 的是(  )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外传播文化
              B.儒家思想在欧洲各国得到推崇
              C.当时启蒙思想已经在欧洲传播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 3. 黑格尔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的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活动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下列有利于解决此问题的主张是(  )
              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B.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
              C.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D.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4.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 5.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 6. 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 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 的核心观点应是(  )
              A.清净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 7.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以上言论应出自(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 8. 孙中山曾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得道者多助
              D.民贵君轻
            • 9. 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节选自中国古代某部典籍中的一句话,其后半句是:“仁在其中矣”。据此判断,这部典籍是(  )
              A.《周礼》
              B.《老子》
              C.《墨经》
              D.《论语》
            • 10.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