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鲁国和晋国先后公布了成文法典,孔子评论说:“贵贱不乱,才是法度。现在造了刑鼎,使百姓的眼光都集中在鼎上,还用什么来尊重贵族呢? 贵贱失了次序,还用什么来治国呢?”材料反映出(  )
              A.春秋时儒家思想的进步性
              B.战国时法家思想已成主流
              C.孔子思想中有保守性成分
              D.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国家
            • 2. 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
              A.“为政以德”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 3. 都提倡“中庸”思想的东西方两位先哲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热衷于教育事业 ②都曾致力于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 ③都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他们研究的兴趣和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多个学科(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4. 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倡导个性自由
              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D.维护君主权威
            • 5.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6.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 7. 济宁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这块土地哺育了孔子、孟子、曾子等众多儒学大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
              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
              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
            • 8. 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9. 如图所示两幅图片,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一位先贤诞辰2560周年而作,这位先贤应该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 10.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的故事被编译成歌曲搬上了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备受好评。“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  )
              A.孔子的“仁爱”思想
              B.老子的“无为”思想
              C.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D.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