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1)材料一中,荀子以“义”而“群分”的主张属于哪派思想?他提出“群分”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群众》周刊。
              (2)据材料二,1919-1925年,哪些历史事件促使“群众”一词日益流行?
              材料三  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QQ群的理念是群聚精彩,共享盛世。
              (3)材料三中“群聊”时代到来的条件有哪些? 你认为“群聊”的交往方式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个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 3.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F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材料四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
              --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