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
                 材料二“欧洲现代经济”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社会。这个“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张。在这一扩张过程中,“恶”作为资本的本性得到了露骨的体现。资本的“恶”性是它全部能动性的基础。但恰恰正是资本的这个“恶”,使人类跨进了一个新时代:它把劳动力变成商品,把货币变成资本,把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变得比奴隶制和农奴制“先进”,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还有利于为未来更高级的新的社会形态创造要素。
              --裘元伦《欧洲工业化时期劳资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关于“资本”的观点。
                 材料三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郑永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义利观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邓小平文选》第2卷
              (3)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义利观的差异,结合时代背景简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材料四  我们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
              --2014年11月21日习近平《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你对义、利的认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徐读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材料二1921年,胡适在《<吴虞文录>序》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在其去世前两年所作的《中国传统与将来》指出:“他看中人的尊严,看重人的价值的观念,他的爱知识,看重人的诚实的教训,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每逢中国陷入非理性、迷信、出世思想……总是靠孔子的人本主义……努力把这个民族从昏睡里救醒。”他在回顾早年经历时说:“人家说我打倒孔家店,是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
              一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成为“至圣”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孔子受崇敬的社会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胡适“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 4. 教育的内容随时代变迁而各具特点,但对社会进步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历来重视教育。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
              1
              10
              ,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2)结合所学概括伦敦大学建校的时代背景,并根据材料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
              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1903年-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融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游学,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进士馆学科程度及每星期教授时刻表(第二学年)
              学科程     度 (内   容)每星期钟点
              史学泰西近时政治史  日本明治变法史2
              地理外国地理2
              格致化学大要2
              法学商法  各国刑法  各国诉讼法  警察学  监狱学5
              交涉国事交涉  民事交涉3
              理财银行论  货币论  公债论  统计学3
              商政商业理财学  商事规则  附海陆运输及邮政电信规则3
              兵政军制学  附海军陆军学校制度  战术学4
              合计24
              注:以上各科目外,尚有东文、西文、算学及体操,均作为随意科目,愿习与否均听其便。
              (3)根据材料概括进士馆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此设置课程的背景

              (4)上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状况。教育发展与国家的推动密不可分。分析图表中所体现的信息并分析其原因。
            • 5. 《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 6. 思想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莫不以教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既然志在“以文化解决政治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而新文化派在文化和政治之间频繁穿梭时也从未感到有一道界线。对他们来说,文化与政治是一体的。陈独秀1917年写道:“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道德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他显然将新文化运动看作他所理解的“共和政治”工程的文化方面c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也决非一个纯粹的政治运动,它也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只是它的文化诉求对立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诉求。
              --摘自《中华读书报》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从思想文化角度指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系动的关系。
                     材料三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
              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題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结合 理论成果 实践成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