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传统医学把“天人合一”叫做“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这里所谓的“天”是指(  )
              A.最高神的人格化概念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具有生命意义和价值伦理的世界
              D.自然的气候、地理等因素
            • 2.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还提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至董仲舒时,将孔子的这一人伦秩序改造成“三纲五常”.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 3. “礼教始行,源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靡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 4.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慈善的概念实际上等同于社会保障.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认为要使社会易治就必须“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
              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我国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对于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为了使有关社会保障的诏令或制度落实到实处,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
              --摘蝙自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材料二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贫困问题上,国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861年到1891年,英国每年增加的1000张病床中,有3/4是在济贫院医院.政府还建设一批条件较好的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1891年后,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从1875-1888年14年间总共完成了16项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 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
              --摘鳊自郭家宏《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济贫政策的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何启示.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材料三
              1663年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洛克《政府论》
              1691年王夫之《宋论》
              1734年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 7. 宋代理学家构建了一个自古至宋以来的儒家思想传承谱系,谓之“道统”,并宣称其阐释的理学思想是“道接千载”,下列人物不在他们的“道统”中的是(  )
              A.周公
              B.孔子
              C.孟子
              D.董仲舒
            • 8. “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该材料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  )
              A.墨家的“兼爱”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 9. 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
            • 10. 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
               ①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  ③天人感应  ④阴阳五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