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传统医学把“天人合一”叫做“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这里所谓的“天”是指(  )
              A.最高神的人格化概念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具有生命意义和价值伦理的世界
              D.自然的气候、地理等因素
            • 2.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还提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至董仲舒时,将孔子的这一人伦秩序改造成“三纲五常”.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 3. “礼教始行,源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靡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 4. 宋代理学家构建了一个自古至宋以来的儒家思想传承谱系,谓之“道统”,并宣称其阐释的理学思想是“道接千载”,下列人物不在他们的“道统”中的是(  )
              A.周公
              B.孔子
              C.孟子
              D.董仲舒
            • 5. “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熟),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该材料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  )
              A.墨家的“兼爱”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 6. 汉代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说:“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民安得不饥寒?……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下列选项与材料表述无关的是(  )
              A.体现出王符的民本思想
              B.王符主张重农抑商政策
              C.王符提出经世致用主张
              D.王符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
            • 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材料三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3)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印证了材料一观点的?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 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 9. 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其中“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是指(  )
              A.儒家思想的产生
              B.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教合一
            • 10.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属于(  )
              A.春秋时期孔子的天命观
              B.战国时期苟子的自然观
              C.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
              D.宋朝程朱理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