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  )
              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B.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
              C.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
              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 2.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①初期规模非常有限,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②设立六经博士,教授诸子之学,并参与政务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

              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 3.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了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
              D.“大一统”思想
            • 4.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曾发生相应历史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发展儒学的具体表现。(4分)

              (2)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7分)

              (3)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朱熹的观点和董仲舒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儒家干预政治提出的具体要求。(7分)

               

            • 5.

              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思想家们的智慧让人们千百年来享用不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

              (1)材料一中,孔子主要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孔子这一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指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材料二的提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采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3)材料三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思想主张作简要评价。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 6.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    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朝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 7.

              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皇帝这一做法受 (    )

              A.孔子思想影响
              B.董仲舒思想影响
              C.朱熹思想影响
              D.王阳明思想影响
            • 8.

              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此话强调,君主应(    )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强化王权
              D.顺应天意
            • 9. 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
              A.郡国并行
              B.独尊儒术
              C.察举取士
              D.士族兴起
            • 10. 战国时,齐国在国都附近设稷下学宫,作为齐国的教育中心与学术中心;汉朝时汉武帝设立太学。两者都(  )
              A.以儒学五经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B.延续了私学在教育领域的意义
              C.培养了国家需要的管理人才
              D.表明官学是当时唯一的办学形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