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6 分)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和历代统治者都在思考对策,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并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困境。

              材料一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清·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概括顾炎武“转移人心整顿风俗”的主张。(6 分)

              材料二  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中国古代史》

              (2)结合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归纳材料二的观点并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6 分)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中国新生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这种“人文思想”?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6 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8 分)

               

            • 2.

              (25分)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8234次

              36.2%

              法观念

              法、刑

              4648次

              20.5%

              财富观念

              利、财、富

              5395次

              23.8%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次

              19.5%

              ——摘自李振宏《两汉社会观念研究——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考查》

              (1)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两汉时期上述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材料二  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附录中强调“中国生齿之繁,无国可比,固为东方人主”……1865年清政府总理衙门编纂《万国公法》,给中国带来了国际秩序的崭新图景和国际交往基本原则,所展示的“世界秩序观”,将中国放在了与世界诸国平等的位置上。甲午战后,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维新人士指出“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于是,自由、平等、立宪等一切西方有价值的东西统统成为他们拿来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而这种民族意识的萌生正与世界意识的增进密不可分。

              ——贾小叶《19世纪中后期国人理势观念的变迁与世界意识的增强》

              (2)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对“世界意识”的认识历程。(3分)结合史实论述这一认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带来哪些重大影响?(4分)

              材料三  下表体现了建国后的户口制度变化

              时间

              户口制度具体规定

              1958年

              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或学校的录用证明

               

              1984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户口。

              1990年

              “农转非”政策放开,全国出现了大量集中性办理城镇户口的现象。

              (3)据表格概括建国后户口制度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