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3)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2分)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4分)

               

            • 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3.

              (30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请根据分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组:孔子和董仲舒              B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C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D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E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F组: 毛泽东和邓小平

              (1)A组人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什么突出的贡献?(4分)

              (2)与A组人物相比,B组人物的思想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4分)

              (3)指出C、D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4分)他们的指导思想有何不同,为什么?(4分)

              (4)促使E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4分)

              (5)F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8分)

              (6)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2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5.
              【题文】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中国的诸子百家学说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
              (1)材料中反映出这位思想家的哪些主张?(6分)
              (2)儒家学说创立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填写下列表格。(4分)
              时代
              人物
              主要思想
              战国

              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荀子


              董仲舒
              “天人感应”学说
              南宋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_
              与老子、孔子同时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释迦牟尼等许多伟大的精神导师诞生。他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面对人。
              (3)古代希腊的哲学家是如何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的,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4)有人说,从14到18世纪是人文主义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两个阶段。分别阐述这两个阶段的思想主张。(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