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 2.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弘扬和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 3.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使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 4.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岽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 5.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C.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D.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6.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社会环境的变化
              D.其它学说的衰落
            • 7.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8.

              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不包括

              A.官方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
              B.官方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官员选拔方面:儒生入仕,加强了儒学政治文化影响
              D.科技考试方面:考试选官,以儒学经典作为考试内容
            • 9.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 10.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