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主要思想
              黄宗羲 (1610-1695 年)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 炎武 (1613-1682 年)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王夫之 (1619-1692 年)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思想家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 (1689-1755 年)主张把国  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 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伏尔泰 (1694-1778 年)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 (1712-1778 年)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三人各自的主张。
              (2)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得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生活的时代,农村公社、井田制度已经分崩离析,这使他耿耿于怀。所以当一些国君向他征求治国方略时,他总是说,要施仁政,而“仁政必自经界始”,也就是说,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孟子关于井田制度有这样的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农田划分成为棋盘状,每家农民必须优先共同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的“私田”。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因此,黄宗羲不仅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困苦富民”过甚的行为,从而提出了以屯田制的方式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要求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
              --摘自吴根友《“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黄宗羲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实质。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 孟鸥、王峰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
              材料二: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 顾炎武 《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材料三  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
              --《韩非子•难势》材料四: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臣》“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置相》“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 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与梁启超的“国家观”,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在国家观问题上的进步之处和意义。
            • 5.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民主与科学在西方是以理性揭露宗教的黑暗统治而成长起来的;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直到鸦片战争后,在强敌压境的资本主义刺激下才开展起来。
              --《陈旭麓学术文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出现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思想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夫《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材料二  梁氏以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投身于“新政”“新民”的社会实践……对照比较中西各国国民素质、反省戊戌新政失败所得出的结论是其“新民说”的逻辑起点……同时,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柔民”、“涣民”手段统治下的百姓养成了普遍的奴性而不自觉。鉴此,1902年,梁明确揭橥“新民”大旗,指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其《新民说》为近代国民设计的诸如自由、自治、自尊、合群、尚武、进取冒险、权利、义务思想、国家思想等新德性,都已深入到国民素质近代化的深层次。
              --薛其林《百年巨变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路》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顾炎武对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对“新政”失败原因的认识及其采取的对策。
              (3)据材料,分析指出古代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有何明显的异同。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直接参与、直接选举和全民公决都具有直接民主的因素,但不够成体制上的直接民主,如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该国家的统一与独立等。……直接民主的一种涵义指的是整个国家在体制上的直接民主,例如雅典民主。这种体制上的直接民主的典型制度安排是,公民大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每年开会约40次,每次一整天。法定人数是6000人,另有500人会议,由10个部落中各派出50人参加,负责日常的行政事务。严格意义上的直接民主仅指的是国家体制上的直接民主。时至今日,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在体制上实行直接民主。  --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材料二  黄遵宪在1882年~1885年出任大清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并于1884年亲眼目睹美国总统大选。黄遵宪把当时的见闻写进《纪事》一诗:“击我共和鼓,吹我共和笳,书我共和簿,擎我共和花。请听吾党语,汝众勿喧哗。”“彼党讦此党,党魁乃下流。少作无赖贼,曾闻盗人牛。又闻挟某妓,好作狎邪游。聚赌叶子戏,巧术妙窃钧。面目如鬼蜮,衣冠如沐猴。隐匿数不尽,汝众能知否?是谁承余窍,竟欲粪佛头?颜甲十重铁,亦恐难遮羞。此党讦彼党,众口同一咻。”“最后手高举,明示党议决。”“乌知举总统,所见乃怪事。怒挥同室戈,愤争传国玺。大则酿祸乱,小亦成击刺。寻常瓜蔓抄,逮捕遍官吏。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
              材料三  这些年,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也关注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提出“软实力”概念的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民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2009《人民日报:鲜明的特色独创的优势》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至今日,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在体制上实行直接民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谈谈黄遵宪是怎样看待美国大选的。
              (2)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的框架是什么?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 8.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对外来文化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喜好,刻意仿效。……清朝政府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别的都是蛮夷小邦,不与外国往来。满清严禁中国人学外语,严禁华人与外人接触。
              --李云泉主编《中西文化关系史》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材料三  当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超越了民族与各族的界线,传承着和平与发展的福音;世界博览会将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环球小姐大赛、环球嘉年华、迪斯尼主题公园等活动将鲜花、欢笑和美丽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1)与唐初相比,清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 9. 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渐变1:1832年议会改革(:删去)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渐变2: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渐变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
              渐变4: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渐变5: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整理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明清的民主思想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当时却未能产生大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现象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并简要分析其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乾隆时期,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马戛尔尼曾在华逗留数月之久,并受到乾隆帝的接见。马戛尔尼回国后,根据他在中国的见闻,对当时清朝统治做了如下评论:“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船,疯狂的战船,如果说过去150年间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都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会将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线上摔得粉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马戛尔尼对清朝统治的认识。(要求:归纳概括马戛尔尼对清朝统治的总体认识,对材料的认识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