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天津博物馆举办的《家风耀中华》主题展览上,展出的400余件珍贵图片和文献,展现了古代先贤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革命先辈言传身教的崇高风范、历史名人恪守传承的人生境界和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做人操守,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家风与国风】家风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彰显着国风与国魂。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第二十章 (1)“仁”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首先提出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它有利于形成怎样的家风文化?
                  材料二:【家风与党风】不管是在盒戈铁马的战争岁月,还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共产党人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
              1921年远在苏联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的张太雷在家书中写道“没有国家民族的昌盛,就不可能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在张太雷牺牲后,他的女儿正是怀揣这封家书,一路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概括说明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的?
              材料三:【家风与民风】家风文化反映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与城市文化发展一脉相传。
                   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出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培养孩子树立国家思想,树立自尊、自由、自治、讲权利、讲义务等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博大的父爱给予孩子们细致入微的关爱与指导,使膝下9位子女成为不同领域的专家,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有人曾问梁思礼先生:你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得很肯定:“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梁思礼还曾说过,梁启超对他的最大影响就是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抗战期间,梁思礼虽然生活在天津的外国租界里,但是国难当头的气氛,仍然给少年梁思礼很深的印象。他曾说:正是因为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使我牢固地树立了国家必须强盛的观念,这百余年来我们受到的欺负使我感到我们一定要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
                   梁思礼(如图): (1924.8.24-2016.4.14),梁启超的第五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 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 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的时代背景。
              (4)结合张太雷女儿和梁思礼先生的成长经历,谈谈家风文化对于一个人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
            • 2. 下列古代思想家中,不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 3.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主导地位
              D.北宋时期迷信色彩浓厚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葛洪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化学家、医学家和道教代表人物。他在总结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理论基础上,写成《抱朴子》一书,为道教构设出各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他批评民间的早期道教,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把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主张道教徒应该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他也不满意魏晋以来的玄学清谈之风,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社会教化,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葛洪努力整合道教理论,并将其与主流的儒家学说调和,以实现使道教更加适应于社会,更容易被上层人士接受的意图。葛洪在医学方面造诣也很深。他著有《金匮药方》一百卷,这是一部内容广泛的医书。他另有《肘后备急方》四卷,其中对天花、恙虫病的记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一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概括葛洪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葛洪医学成就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 5.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的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河北定县翟城镇是1 900年以后有名的乡村改良示范点。望族改革者米鉴三乡试不中,遂不许儿子参加科举考试,进而把儿子送往日本留学,自己则在家乡致力于通过教育改造地方社会。他认为,孔孟之道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修养,对实际管理强调不足而受到歪曲,于是重新阐述清代初期的某些批判。1902-1903年,米鉴三应知县之请,创正新式学校体系,着重民众识字和公民教育。在1 908年后宣传地方自治运动时,米家自然起了主导作用。翟城镇不久成为地方改良的有力样板,重点在于教育、社会习俗(禁吸鸦片、禁止缠足等)以及地方治安。                
              一一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乡村建设运动是国民政府发展乡村的重要内容。20世纪3 0年代初期,蒋介石就认识到“农业之衰落尤为年来最惨痛之现象,甚至米面供给商借舶来,其将何以立国”;村建设运动由此兴起。短短几年,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如雨后春笋。据统计,这类团体到1934年增加到691个。其中官方团体占绝大多数;其余团体主要是知识分子组建,不少人是归国留学生,或是大学校长、教授和著名专家。其具体内
              容包括兴办乡村教育、卫生、医疗、娱乐,整治村容、道路,禁绝鸦片、赌博,破除迷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等;政府工作的核心是组建合作社。1931年4月实业部公布《农村合作社暂行规程》,1934年3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合作社法》等,推动合作化运动发展。  
              一一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河北定县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如王猛,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  )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
              B.少数民族汉化完成接受儒家思想
              C.三教归于儒的现象在边地已经普遍化
              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叔孙通,西汉初年薛县人,曾为太常。为汉定朝仪,充分显示出对人的严格限制与强大束缚力,一改以往缺乏约束的局面。奏定庙乐的程序(仪式),撰乐歌。撰《汉仪》一一《傍章》18篇和《汉礼器制度》.“傍章》涉及宗庙、陵墓、守丧、省示、休假、洗沭、祝福、祭祠、消灾等礼仪,并有免职、度国、遣归、谴责、警告、治罪、论杀等处罚。《汉礼器制度》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乃至庶民,所用器具与服冕,无论是量或者是质,部分别作出了规定。
                  叔孙通为汉制定的礼乐制度是礼制上的重大改革,是服务于新的社会政治经济需要的重大措施,其作用是法与军等所不能代替的,在中国礼学史与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长期被沿用。所定朝仪、宗庙仪法、《傍章》是汉武帝时《朝律》的本源;所撰《汉礼器制度》到唐代仍以为定礼制的借鉴。
              一一摘编自华友根《叔孙通为汉定礼乐制度及其意义》,梁国楹等《史学研究新视野(中国古代史分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叔孙通为汉所制定的礼乐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叔孙通为汉所制定的礼乐制度的意义。
            • 9. 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2
              第2课 宋明理学……7
              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12
              第4课 礼制规范……17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22。
              A.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B.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
              D.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