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年是闰年.下列关于闰年设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公历和农历历法中都有闰年的称谓和设置
              B.体现了科学求真的精神
              C.公历中闰年二月比平年二月会多出一天
              D.适应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 2.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
              A司礼监、会馆、铜活字、“三言”“二拍”
              B政事堂、内作使绫匠、《金刚经》、高转筒车
              C中朝、素纱褝衣、水排、太学
              D三司使、《武经总要》、四书集注、交子
              A.A
              B.B
              C.C
              D.D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请围绕材料中关于宋代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4. 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收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 5. 1610年,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确凿证据。由于教会迫害,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统治者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
              B.科技对思想信仰有支持或瓦解作用
              C.中外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
              D.当时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
            • 6. 【历史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利玛窦(1552-1610),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城,在罗马学习法律,并加入耶稣会。万历10年(1582年)来到广东肇庆传教。1583,建立第一所天主教堂。他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他在广东端州、韶州先后滞留15年,埋首钻研儒家经典,乃至过目不忘,令士子们大为惊讶,称他为“西儒利氏”。在士大夫怂恿下,利玛窦从广东经江西到南京,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01年1月24日)到达北京,通过太监把圣经、圣像、十字架、自鸣钟(时钟)、《坤舆万国全图》送给明神宗……其教徒队伍迅速扩大,1603年500人,1608年2000人,其中包括了当时有名的开明人士徐光启、李之藻、杨
              廷钧、翟太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传教的历史贡献。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守敬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邦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曾师从刘秉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郭守敬在他那儿得到了很大的教益。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郭守敬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在奎国各地设立了2 7个观测站,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扣河西走廊,北到西伯利亚,其测量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天文史土都是空前的,比西方进行同样的大地测量早了620年。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时历》告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精良的历法。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一一通惠河的修建工程。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摘自陈美东《郭守敬评传》
              (1)根据材料,指出郭守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海测验”的意义。
            • 8.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通过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②体现了我国科学实用性特点
              ③有一定的宗教迷信的色彩  ④促进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9. 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偏学经典、官府文告、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说明(  )
              A.技术进步助推文化呈繁荣景象
              B.宋代科技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政治秩序
              D.印刷术发展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爽、水利诸书。授简讨。分礼闱,与同官魏南乐不协,移病归,田于津门,盖欲身试屯田法,因就间疆理数万亩。后草《农政全书》十二卷以闻,本此。光启宽仁果毅,淡泊逢好,生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博方、坐论,无问寝食。尝日:“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因权之诸大政,无不以此。遂于治历、明农、盐屯、火政、漕河等,威所究治。先是,二年五月日蚀,钦天监推算刻数不合。光启受命监修历事,与西洋龙华民、汤若望等精心测验,上《历书》前后共三十一卷。大约按地南北,差其后先,以交食不误为准。所为农书,计十二目,而终以荒政。其议屯田,以垦荒为第一义,立虚、实二法招徕之。“盖棺之日,囊无余赀”
                  材料二:(徐光启)杰出的近代科学先驱者。--竺可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徐光启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他的科学研究最突出的是哪两方面?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竺可桢观点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