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三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西欧中国西欧
              1500年2517.9600774
              1600年29.219.9600894
              1820年32.923.6600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 2. 城镇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历史的水平和国际的水平进行比较时,制造业就业人口所占的百分率被认为是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工业化水平的简洁指标。”“在本世纪初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还比第三世界其它地方低得多。”(瑞士经济学家保罗•贝罗赫《1900年以来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至于制造业就业人口在近代中国本是一个无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即使以包括海员、搬运工人等在内的并非制造业的全部产业工人人数计之,至抗战前最高估计也不会超过400万,以此与全国四亿多人口的百分比,也不足1%!
              “19世纪的西欧,工业化的进程比城市化进程快得多,工业中就业人口百分比总是高于生活在城市的人口百分比。1856年法国城市居民占10%,同期制造业就业人数占20%;1870年,德国城市人口约占12%,同期却有30%制造业人口。”(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行 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材料三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简表
              年份城镇人口数城镇化率%
              建国初5765万10.6
              19579949万15.4
              198019140万19.3
              198538244万35.6
              2008超6亿45.7
              20116.9亿51.3
              注:城镇化率,通常用市、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
              --数据来源于“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工商业市镇发展的影响和分布的特点。
              (2)提炼材料二的主要信息。指出材料三中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突出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3. 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材料二  金有余了解他(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材料三  李赞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屯只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概括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并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小说折射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观点。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丸篇……
              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日: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上、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 5. 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明朝人叶盛说:“今书坊(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相传射利(谋取财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痴騃(痴呆)女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或者以为警世之为,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
              (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并分析其作用。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法国面世,引起了法国社会强烈的震荡。拿破仑说:无卢梭则无法国大革命。
              (2)结合所学,为拿破仑的观点提供依据。
              1776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认为“个体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最终达到的结果并非他自己的意图。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认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主张政府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3)结合所学,指出上述两种经济主张的区别,并分别说明这两种经济主张的背景。
              1915~1923年1938~1945年
              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象,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4)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
            • 6. 社会转型期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时期。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为了进一步理解社会转型期,某同学找到了下面一段材料,阅读下则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王煜宇《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倾向的变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变异”在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突出表现。
              (2)在工业文明冲击下,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重大意义?
              (3)在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19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学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思潮?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致。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4)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和“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请选择其中一个表现谈谈你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