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 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诗歌的抒情性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 2.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认为,明代的精神文化则是适应平民阶级情趣的。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明代心学的发展  ②长篇白话小说的发展 

              ③京剧的出现      ④散曲的兴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3.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各项不符合材料描述的文化形态的是

              A.《清明上河图》
              B.元曲
              C.传奇小说
              D.程朱理学
            • 4.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忆樊楼”是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写的一首“汴京纪事”诗。符合当时“樊楼”情形的是

              A.说书人解说《西游记》
              B.陈设青花瓷,古朴典雅
              C.艺人在戏台表演京剧
              D.设有“瓦子”,服务直至深夜
            • 5.

              (26分)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 主编《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10分)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 王家范等 编著《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 著《法国文化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8分)

              材料三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

              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

              日本

              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

              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8分)

               

            • 6. 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洒受神忍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中国自1840年开始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的含义。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丸篇……
              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日: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上、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 8. 穿越时空,假若你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做到的是(  )
              ①用楷书抄写《论语》        ②学习《九章算术》
              ③带朋友去看杂剧              ④吟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A.①③
              B.②④
              C.④
              D.全部无法做到
            • 9.

              唐朝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分别是谁?并请各举一部他们的代表作品。

               

               

            • 10.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时期。

              (1)以四大发明为例说明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8分)

              (2)再从技、文、戏曲和绘画中各举一例说明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