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五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六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中黄宗羲的政治观点有什么影响?材料二和材料五的观点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材料六,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李汉秋教授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材料四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末清初儒家思想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做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图一 五经书影

              图二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图一中的“五经”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3: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
                                                                                                                                                                               
              (2)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1、2和材料3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风云网》(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三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服饰作为一门即古老又现代的实用性艺术,总是在不同背景的思想、文化、习俗的碰撞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的明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历史上基本属于同一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服饰体现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试解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六合一统帽

              平定四方巾

              材料二 

              明代服饰

              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谦谦君子”成为着装的风范。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材料三

              毛里披风、紧身裤袜、绣花衬衫

              貂皮里黑丝绒外衣,带切口装饰的上衣及短裤

              拉夫领、带切口及肩饰的上衣、肩夹绸裤

              黑色丝绒外衣,配有小包和镜子的锦缎衣裤

              腰间带有轮状褶肩的塔夫绸裙,金属丝支撑的扇形带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帽饰体系了什么思想?这种思想是什么时期由谁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一元文化”指的什么文化?材料二中强调服饰的一致和整体意识,符合“一元文化”中的什么社会规范?这种规范的提出是什么时期兴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的“一元文化”在明末清初曾引起一些思想家的巨大反响,请列举三人?他们对“一元文化”的贡献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文艺复兴中服饰的特点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具体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材料一、二、三的对比,你如何评价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
              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2007上海历史)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问题:(7分)

              (1)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  (1分)

              (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3分)

              (3)案例一如果发生在唐朝,是否会维持原判?为什么?(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