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2:雅典人创立陶片放逐法的本意旨在防止一 些人由于权力过于膨胀而危及民主政体,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演化为排斥“精英”或者“英雄”的工具,常常放逐有功之人。“主权在民”在后期演化为“暴民政治”,德才之人遭排斥,这种制约“强人”的有力武器中,也集中体现了原始民主制度的所有弊端。在这样的制度下,集体政治导致 集体平庸,把城邦推向了自我衰退的道路之中。
              ——《世界历史》

              材料3: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
              ——《雅典民主政治初探》

              请回答:
              (1)材料1中“源自西方”的“选举”制度实示上是指雅典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2,指出雅典这种制度带来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3,它反映了雅典时期推行怎样的民主方式?并指出它给我们在当今的决策上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 识,运用“克利斯提尼改革”“ 民主政治”“希腊文明”“断层”四个词语,以“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9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古希腊城邦史》

              请回答:
              (1)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应怎样正确看待亚欧文明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1-前9世纪),阿提卡居民分属4个部落,每个部落包括3个胞族,每个胞族包括30个父系氏族。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彼此互不相属,长期纷争不休。到“荷马时代”末期,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氏族内部的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由于多利亚人南侵,迈锡尼各部的一些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逃至雅典居住,他们成为氏族之外的居民。由于居民混乱,原有的氏族管理机构失灵。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便出现了   传说中的提修斯改革,其主要内容:一是在雅典设立中央议事会,把各部落的重大事务收归起来管理;二是把阿提卡自由居民分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并规定唯有贵族才有担任公职的权力。通过改革,氏族部落管理机构正式发展成为贵族独占的国家机构。               
              ——《(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齐涛主编)

              材料二 从氏族部落废墟上产生的雅典国家,氏族贵族垄断了一切主要官职。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国家机构有执政官、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执政官最初为终身任职,后改为十年一任,执政官全部由贵族中产生,任职期满后进入贵族会议。贵族会议实际上是最高权力机构,有权决定国家大事,并掌握最高审判权、推荐和制裁执政官。公民大会是由能自备武装出征的平民组成,它只有从贵族中选举官员的权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起实际作用。
              ——《世界上古中古史》(朱寰主编)

              (1)荷马时代的雅典处于怎样的社会形态?史学家普遍认为提修斯改革促进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初步形成,依据是什么?
                                                                                                                                                                              
              (2)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雅典政治体制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依据。由此对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政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 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价值观外交”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请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并简要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据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二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外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制定本国的外交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赦、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