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材料一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指出不同政治制度对各自历史发展的相似作用?
              材料二
              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份额示意图
              原材料食品工业制造
              出口贸易7%8%85%
              进口贸易61%33%6%
              在英国占居世界工业垄断地位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保护关税,依靠本国工业上的绝对优势,大搞商品倾销,在自由竞争中打败一切对手,从而大发横财。
              --《世界近代史》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措施
              1930年5月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1931年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50%的重税。
              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1年12月日本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
              1932年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1933年4月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
              --引自P.林德著、王新奎编译《国际贸易》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材料所述的国际贸易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诞生。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辛丑条约》中规定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最终促使美国议会在1908年通过退款决议。美国感到通过“退款办学”,控制并借中国官方“自办”的壳,登入中国主流社会这个“市”,更为有利。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定课程:……(学生中)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在派遣学生的同时,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设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TrainingSchool),如果必要,还准备在中国其他城市设立分校。这就是后来创办清华学堂的起因,也是所谓“赔款学校”这一名称的由来。
              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3)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教育是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反映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阅读材料以清华大学建立过程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郊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为了希猎人的关注点。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热门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的表达了。
              ------摘编自复旦大学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材料二 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由”是被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的,即一种与正统思想和正式制度相反的个体态度或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这导致了传统自由思想的内向化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自由思想,即一个人在人际之外、规矩之外、制度之外的自在自得。胡适认为,这种“自由”只来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而始终没有认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所以和现代自由所强调的权利、机会与能力的统一相比,心性自由是一种束缚的、空想的、形式的自由。
              ------摘编自寇东亮《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的思想辩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观点,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古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因素。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公元前594年,各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实行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早期政治发展概况。梭伦改革如何动摇贵族统治的基础?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德国裔历史学家卡尔•魏特夫在其出版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认为,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东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与治水等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密不可分。大规模的政府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导致了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
              (2)材料二作者认为东方专制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简要评析其观点。
              材料三  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材料三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史上两例政治事件加以说明。
              材料四 这些年,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也关注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民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2009《人民日报:鲜明的特色独创的优势》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极大成就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基本框架是什么?
              (5)综上所述,你对人类政治体制的发展有何认识?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立国体制和西方历史上的希腊、罗马不同。他们国土小,人口寡。如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有一百几十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是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几万。他们的领袖,自可由市民选举。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一旷场上,那里便可表现所谓人民的公意。……中国到秦、汉时代,国家疆土,早和现在差不多。户口亦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而且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汉代的国家体制,显与罗马帝国不同。何况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村,散布全国,我们要责望当时的中国人,早就来推行近代的所谓民选制度,这是不是可能呢?我们若非专凭自己时代判断,来吞灭历史判断,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是一种自然的办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694年,议会又通过《三年法案》,规定议会三年召开一次,每届议会不得超过三年。1701年初,安妮儿子夭亡不久,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及其后裔继承。1707年议会通过《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的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潮流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第4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与希腊政治体制的显著区别,并依据材料分析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2)概述材料二中通过的法案所起到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辛亥革命是如何借鉴这种做法的?
              (3)依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学说的特点。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你有何启示?
            • 5. 自由与制度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这样雅典人的力量与日俱增,不只在一个方面,而且在所有方面都表明平等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当雅典人处在僭主统治之下时,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并不比他们的邻邦强,但在推翻僭主之后,他们成了最好的战士。这说明,当他们受到压制时,他们故意装出懦弱,就如同奴隶为主人劳作一样;而当他们获得自由之时,每个人甘愿为了自己的事业而竭尽全力。”
              (1)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的原意是什么?
              (2)材料中,希罗多德主要强调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为实现该核心思想雅典人在制度层面做了怎样的努力?结合材料,概述这种努力的历史意义?
            • 6. 梭伦的大盾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做了如下描述:
              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而且这时他的境遇也很不顺适。……因为平民期待他制订法律,重新分配一切财产,而贵族则希望他或恢复以前的制度,或只是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如果随意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他却宁愿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
              对于上述情形,不但大家的看法都一致,而且梭伦自己在诗中也这样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问题:
              (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
              (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
              (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