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01年人们在埃兰古城苏萨(今属于伊朗)发现一个黑色的玄武岩圆柱:其上端有    从太阳神夏马修手中接过权杖的浮雕,下方用     铭刻着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282条的一些法律条文。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以上两处横线应填入(  )
              A.商汤       甲骨文
              B.屋大维        拉丁字母
              C.汉谟拉比   楔形文字
              D.亚历山大大帝   希腊字母
            • 2. 《摩奴法典》第八章第二百七十节有这样的记载:“初生的人,假若他们以骂詈的语言侮辱再生的人,那就要断他们的舌头;假若他们举再生人的名或姓出来侮辱,那就要用烧红的铁针插进他的口中;假若婆罗门的指示他不接受,那王者就可以命令用热油灌入他的耳里或口中。”“初生的人”是指(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 3. 佛教创始人悉达多,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据此判断悉达多出身的种姓应该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 4. 能反映如图所示社会特征的历史文献是(  )
              A.《吉尔伽美什》
              B.《汉穆拉比法典》
              C.《摩柯婆罗多》
              D.《荷马史诗》
            • 5.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结构的扩大和强化,古代世界分散的点状文明逐渐发展为较大范围的区域文明或文化圈。其中由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
              A.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
              B.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
              C.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
              D.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
            • 6. 历史上某一时代农民的处境为:“必须负担力役和实物租税,不能任意迁徙或从事其他行业。耕种时由地主提供农具、种子、牲畜,农民无法自行决定作物种类,也不得任意在地主的池塘中捕鱼,森林中打猎。”这里的农民是生活在(  )
              A.二世纪初的雅典
              B.十一世纪的法国
              C.十六世纪的中国
              D.十八世纪的英国
            • 7. 詹姆斯•W•汤普逊在《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史》中写到“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旧事物日趋衰亡,万物皆在更新”。从历史看, 居于主导地位的“新的因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城市的自治
              C.君主专制的确立
              D.启蒙运动
            • 8. 延续至20世纪的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调整。这反应了种姓制度(  )
              A.成功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B.缺乏反映社会状况的能力
              C.适应了社会状况维持社会秩序
              D.完全缺乏自我变革的能力
            • 9.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邻国领海争端摩擦不断,诸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中菲、中越南海问题等,保障海权成为我们的重要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罗马舰队,威尼斯舰队等强大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古代中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陆权主义却极其浓厚,海军和海权意识很难在中国萌发出来。--描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二  随着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近代海权思想兴起。1537年,拥有强大舰队的西班牙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陆战队。16世纪末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三  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叔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注于太平洋,我国与太平洋上适当列强海权竞争之冲。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逢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引自孙中山相关论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地中海成为海军和海权意识的摇篮,而古代中国却很难萌发海军和海权意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海权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绐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海权思想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海权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指出近代中国人与英国蕾莱爵士在海权观念上的不同。
            • 10. 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很长,但是对海洋经济、海外贸易等的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经历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的。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姜子牙)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到齐桓公时期,“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齐国成为“海之王国”。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
              (2分)古代齐国却表现迥异,据材料一归纳其发展经济的表现。
              材料二 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
              材料三 《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3)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试分别从全球联系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
              材料四 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中国人坚定地打开了大门。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内外因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