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郊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为了希猎人的关注点。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热门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的表达了。
              ------摘编自复旦大学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材料二 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由”是被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的,即一种与正统思想和正式制度相反的个体态度或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这导致了传统自由思想的内向化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自由思想,即一个人在人际之外、规矩之外、制度之外的自在自得。胡适认为,这种“自由”只来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而始终没有认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所以和现代自由所强调的权利、机会与能力的统一相比,心性自由是一种束缚的、空想的、形式的自由。
              ------摘编自寇东亮《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的思想辩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观点,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古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因素。
            • 2.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
              --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
              (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的认识。
                  材料二  (王安石)不思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 3. 民主政治的建立,充满了斗争和妥协,体现出政治家的睿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法国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的原因。材料二中“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已有人对这场“大妥协”做出不同的评价。如学者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料料四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南方提出妥协的积极意义。 概括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 5. 【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那个时代(公元前8-前6世纪),富人和贫人间的不平,似乎已经达到了顶点……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是替富人耕种土地,只获得1/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农或者泰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材料二   我瞩目凝视,
              而悲哀充溢着我的心;
              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
              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应当节制你们傲慢的心怀,使它谦逊,
              不要以为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
              --梭伦材料三  所有债务一笔勾销。这项决定被称为解负令“seisakhtheia”;取消“hektemorioi”(六一制)土地上的标记,土地回归农民所有……,然而,雅典亟需改革的这个事实显示出,拥有土地的贵族彻底掌控整个国家的命运,梭伦认为务须截断贵族世家对整个政府的控制。
              --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材料四   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的是,梭伦贯彻实施这些法令为什么没有遭到氏族贵族和债权阶层的激烈反抗?对此,我以为除了可用当时社会危机的深重和平民仍有政治活动来解释外,梭伦在推行改革措施时,能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限度不无关系。
              --R•R博尔加《希腊的传统》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导致梭伦“悲哀”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三,概括梭伦在经济上“节制”富人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在政治上“截断贵族世家对政府控制”的创新举措和主要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一定限度”的含义。
            • 6. 梭伦的大盾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做了如下描述:
              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而且这时他的境遇也很不顺适。……因为平民期待他制订法律,重新分配一切财产,而贵族则希望他或恢复以前的制度,或只是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如果随意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他却宁愿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
              对于上述情形,不但大家的看法都一致,而且梭伦自己在诗中也这样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问题:
              (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
              (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
              (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