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横》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历史现象,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种历史现象?试归纳其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一反映历史现象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遗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宗庙中称亡父为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亦如之。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礼记·丧服小记》

              材料2:古代中国不存在宗教组织或官方祭司,一个家族的父权制家长主持祭祀祖先灵魂的仪式。家长作为这个家庭活着的成员和去世亲属之间的中间人,拥有极大的权威。他不仅主持自己家里举行的祭祀祖先的仪式,而且还主持旁系家庭的纪念仪式,这种仪式可能包括上百人。唐朝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父权制社会结构日渐加强,……宋朝时期,家族的祖先崇拜较之从前更加全面繁复。原来仅限于记住先祖的名字并在家内举行仪式,祈求他们的保护。这一时期,后代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其有迹可寻的先祖的坟墓,并在坟墓旁举行纪念他的活动和仪式。整个大家族的成员会不远万里地去参加每年一度的纪念已逝先祖的仪式。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材料1主要叙述了西周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建立在什么政治制度之上的?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说明宗法制对家族、宗族和国家政权有何积极影响? 
                                                                                                                                                                              

          • 3.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
            材料二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但宰相制度的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百余年间,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
            材料三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材料四 元至清末为衰落期。 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1)据材料一,春秋至秦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谈谈汉朝宰相制度的历史特点。“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所学知识思考,宰相制度调整的核心是什么?以北宋为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述元至清末宰相制度衰落直到被废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 5.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阅读下列一系列材料讨论分析古代中国社会现象。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
            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
            ——《汉书·车千秋传》

            (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4)据材料的观点,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同一时期欧洲有明显的差异。请归纳中国与社会转型的欧洲在经济、思想与对外等方面的的不同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