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国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A.生产工具的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
              C.社会观念的差异
              D.经济形态的差异
            • 3. 《全球通史》记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西周推行分封制
              C.元朝建立中书省
              D.美国实行联邦制
            • 4.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

              A.生产工具的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
              C.社会观念的差异
              D.经济形态的差异
            • 5.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阻碍了均田制度的实施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6.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7. 6、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 8. 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斥责了佛教和道教”; 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护了喇嘛教,频繁地拜谒佛教的圣山(五台山),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康熙帝的言行表明他
              A.非常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B.根据统治需要调整宗教政策
              C.企图通过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论
              D.实际目的是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 9. 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基本定型于康熙时期。下列事件体现了康熙处理这一问题的事件有(  )

              ①尊孔开科,延揽汉人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

              ③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  ④修建清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物的政治场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10.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