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所谓“三大阶段与两次转型”: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两次转型,分别是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这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问题:
              (1)依据材料二,指出“两次转型”在原因和方式上存在怎样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选择“两次转型”中任一次,试述这一转型是如何完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某一“社会转型”历史时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社会转型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互相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全球通史》

              问题:
              (1)东周包括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事的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哪些趋势决定着此后的“中国发展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述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什么,就其“百代都行秦政制”而言,这次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振兴之路上的主要实践有哪些?这次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材料三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统一与分裂
              材料一:历代统一时间起讫表

              材料二:清王朝中国终于形成了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空前统一的国家。
              材料三:统一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所要讨论的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文化、民族、语言、风俗、经济、思想、宗教、血统甚至地理环境等等的一致性或整体性。
              材料四:在中国漫长的专制社会中,皇帝或政权的首领集中了最高权力,有权支配自己统治范围内的一切人力和物力,所以统一的范围越广,能够集中的人力和物力也就越多。相比之下,分裂或分治政权可以支配的人力和物力要小得多……但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思想活跃、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名存实亡,中国还没有形成统一国家,大小政权并存竞雄。一次是在本世纪的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名义上存在统一的中华民国,实际上北京的政府政令所及不过数省,其余则由各种势力控制或占据,还有国中之国的列强租借和势力范围。
               ——摘自《统一与分裂》葛剑雄

              问题:
              (1)将材料一表格的(1)(2)(3)(4)填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计算出的统一时间比传统说法短得多,根据材料说明作者的划分分裂与统一的第一、第二标准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从材料四中提取到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统一与分裂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瓶颈定律
              历史上的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秦、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短命王朝,它们各自终结了一段长期的纷乱局面,统一中国,并开启了继之而起的汉、唐盛世,但是它们却都无法通过瓶颈危机的考验,黯然消失于历史舞台。                                                               
              ——柏杨《秦隋论》

              问题:
              (1)秦、隋“各自终结了一段长期的纷乱局面”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概说秦朝“无法通过瓶颈危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是秦隋开启了汉、唐盛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民、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 些世纪里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主要历史条件。试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要求包括人物、 主张及影响三个方面内容。)
                                                                                                                                                                              
              (2)19世纪中期至19 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请归纳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或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别涌现出哪些重要的政治派别,其主要主张分别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起到的作用。
                                                                                                                                                                             
            • 8.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下图,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别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2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铸、凿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材料三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论郭沫若三十年的学术争鸣》


              墨子

              请完成:
              (1)材料一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中信息所体现出的历史现象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沫若将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段历史的评价,甲乙两组进行讨论,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八股取士”的做法出现于何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于典籍最早的杂技表演记载是公元前479年:“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难解。”《庄子·徐无鬼》当中记载了宜僚以弄丸铃的手技,令宋军忘记进攻,而楚军打了胜仗。……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以双手托住城门的千斤闸,令诸侯征伐偪阳国取得胜利。……至于孟尝君的那些善于鸡鸣和能钻狗洞的食客,更为他从秦国成功逃脱立了大功(注:《战国策》中有记载)。故后世不少杂技艺人,曾把孟尝君供为行业祖师。
              材料二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为了夸扬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召集了许多外国来客,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并在宴会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包括角柢戏、七盘和鱼龙曼衍,以及戏狮搏兽的驯兽节目。在这次盛会上,还有外国杂技表演,如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材料三 随着宋代戏曲的逐步兴盛,杂技艺人由昔日受宫廷重视的风光,沦落民间以卖艺为生。……元代统治者对中原杂技活动采取严厉控制的措施——民间不许藏兵器,耍叉、砍刀之类耍弄性杂技亦遭禁止,杂技艺人被迫流浪江湖卖艺……明清两代的统治者视杂技为“下九流”的玩艺儿,基本上没有宫中杂技演出的记载,清末杂技已成为江湖把戏,不能登大雅之堂……近代中国杂技艺人社会地位低微,备受歧视,在战火不断、政局动荡的情形下,不少艺人因生活无着而去当苦力、小贩等。
               ——以上三则材料皆出自中国文化研究院网站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杂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重返国际赛场,并以难度大、技巧高而成为各国际赛场金牌的有力争夺者,是中国艺术界在国际赛场上获得金奖最多的艺术门类。但《中国文化网》评论道:“中国杂技现在是……‘当之无愧的杂技资源大国,并不是杂技产业强国。’……虽然中国杂技资源丰富,但中国杂技在舞台上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自己的营销机构,没有形成联合舰队共同应对市场,优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更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以中国杂技节目为主要资源,加上少量俄罗斯、朝鲜等节目加以包装后,在世界巡演,一个团一年的纯收入是1亿多美金,而中国,所有出国杂技团商演收入加在一起一年不足1亿人民币。营销不利已成为中国杂技产业化的梗阻,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杂技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杂技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归纳古代杂技的主要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至民国我国杂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当代杂技复兴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中国杂技发展历史的探究,谈谈你对复兴传统文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