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  元朝行省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西周巩固统一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横》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历史现象,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种历史现象?试归纳其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一反映历史现象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遗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实行了怎样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4)材料四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作者的此观点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时亦促矣。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一直千差万别。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制定相应的制度,才可能维持各民族的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时人柳贯认为行省“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元人程锯夫说“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钱粮羡溢,而百端欺隐……把握兵权,伸缩由己”。
              材料3:元朝行省的划界打破了以往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的原则,犬牙交错原则更加突出。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有广东;……清朝储大文总结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
              (1)结合图1、2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管理措施方面有何相同点?据此概括两者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2)元朝行省权力比秦朝郡县长官的权力要大得多,依据材料1、2,概括其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3,分析行省制与郡县制相比更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八股取士”的做法出现于何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它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机构、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材料二 秦始皇一举废除了分封制度,不过,继秦而起的汉皇帝更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秦始皇建立的帝国结构又渐渐恢复,只是没有原先的恐惧和压迫。因之,汉帝国繁荣了四个世纪,约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时间。
              材料三 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的皇朝。那以前,游牧民也时常入侵中国,但只能偶尔控制个别地区。而那时,一支蛮人的入侵队伍却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当时已侵占了欧亚大部分地区,那时的中国仅是一个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少得可怜,而且,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的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因此,当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反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帝国结构”的主要表现。促使这种“帝国结构”结束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汉朝在初期是如何管理地方的?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最终是采取什么措施“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元朝是在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的?材料中作者认为元朝“庞大帝国”被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