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 2.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分封制之后出现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都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任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2)据材料二归纳柳宗元的主要观点,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述其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材料二 (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对近代西欧政治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4.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世袭贵族统治瓦解后各种新的哲学、政治、道德观念纷纷涌现……春秋战国的吞并战争在公元前三世纪结束时,大黄金时代达到巅峰。
              --据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  1901-1928年天津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清政府)在“实业救国”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发布“新政”上谕,颁布了一些促进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如设立专门管理工商业和教育事务的机构,制定各种政策性鼓励兴办工商业的章程。附近农村剩余人口流向城市,成为新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附近农村称为企业商品的销售市场。大规模收回“利权运动”使外货输入量急剧下降。新政时期华北局势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乱。后来,一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大量牵制了列强力量,各界人士的反帝斗争和抵制洋货运动,都给它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据陈迪新《天津近代工业的黄金时期工业概况及原因浅析》材料三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社会迅速发展转型,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出身高贵、温文尔雅、衣食无忧、教养良好等绅士理念逐渐弱化,边沁和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观成为信条,形成所谓“维多利亚主义”道德风尚。
              --据李增、龙瑞翠《英国“黄金时代”道德风尚之流变》请回答以下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大黄金时代”的平民地位变化的政治原因。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天津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条件。
              (3)分析材料三英国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的“黄金时代”中道德观念变化的相同之处。
            • 5. 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根据所学简要概括。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
            • 6.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问题:
              (1)下图反映了西周、秦朝、西汉、元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

              (2)结合上述图示与所学的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方式及其作用。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理或有同,势则相异。……昔人论封建以君主一姓为本位,吾人今日论分权以国家政治为本位。前者君为主,后者民为主。……今入主张分权,则为制枭雄之摧倾共和。--李大钊《省制与宪法》(1916年11月10日)(引者注:材料三中“统一”,作者是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中央集权。“联邦”,指在统一前提前提下,侧重地方分权。)(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历史观。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所说“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这一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
            • 8. 古往今来,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相互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和图二

              (1)请写出材料一的两示意图分别体现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方面分析这两种政治体制的成因。
                  材料二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2)材料二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的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材料四  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给了欧洲扩张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欧洲的扩张对世界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 5世纪,在1 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 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
              (5)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
              (6)综合上述,简要阐释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的相互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