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战国时代,随着各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郡县制已经逐步代替了古代的分封制。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又陆续在新占地区设置了不少郡县。但是,分封制作为一种旧的上层建筑,是不会轻易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的。全国统一后不久,丞相王绾等就建议秦始皇把诸子派到燕、齐、楚等地设置封国。秦始皇让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认为,周文王和武王所分封的子弟同姓很多,但后来亲属疏远,便互相攻杀,如同仇敌,连周天子也无力制止。现在天下统一,设置郡县是大势所趋。诸子有功之臣,只宜赐给赋税和重赏,这样便于控制,是求得安宁的好办法,分封王侯很不利。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决定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统一六国时,设置了三十六郡。随着秦朝疆域的继续扩大,后来增至四十余郡。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朝采用郡县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采用郡县制的作用。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建立后,为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王室把王畿以外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士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材料二   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以上均出自中学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阀题: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蔼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遇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至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入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 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 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 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 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一一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概述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柳宗元为这 一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
            • 6.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分封制之后出现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都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任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2)据材料二归纳柳宗元的主要观点,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述其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材料二 (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对近代西欧政治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历史学家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碎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的特点?结合学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钱穆所说的宋代政治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 9. 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认为,“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元朝行省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创立的目的。
              (4)概括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以元朝行省制度为例加以说明。
            • 10.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两岸领导人一定会就一些事关中华民族美好前景的重大事务达成重要共识,比如坚持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等。
              --2015年11月8日新华网报道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维持统一局面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元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的“九二共识”的含义是什么?国共两党在近代史上有两次合作,简要说明两次合作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习马会晤”对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