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殊异之王权
              材料:国王只不过是贵族中的一员,与其他贵族相比,没有多少特权,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王室领地,10世纪时的法国国王如果离开自己的领地,就有可能遭到其他贵族的抢劫和袭击。
              --《世界通史》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看待10世纪法国王权式微现象的?
              (2)简述中世纪后期王权强化的原因及表现。
              (3)1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君主权力又是如何加强的?
            • 2. 制度的创新和调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因唐五季之极弊,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乏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故人才衰乏,外消冲弱,以天下之大而畏人,是一代之法度又有以使之矣。
              --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制度的创新和调整方面宋代“特与古异”的具体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材料二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这二者在英国都得到了体现。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2)结合政治方面的史实,概括指出制度创新的两层涵义“在英国都得到了体现”。
                 材料三  1945年7月,黄炎培在与毛泽东长谈中,提出了著名的“兴亡周期律”:“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
              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黄铸《关于兴亡周期律的思考》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实现民主。跳出“周期律”,以毛泽尔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哪些新制度?
            • 3. “君主的烦恼”公元8-10世纪,中国与西欧的君主面临着共同的烦恼…….历史经验丰富的中国皇帝更快地找到了有效对策,西欧的君王则到13世纪才有了希望。
              问题:
              (1)8-10世纪,中国与西欧的君主所面临的共同烦恼是什么?
              (2)10世纪时,中国皇帝为解除烦恼主要采取了哪些有效对策?
              (3)西欧君王为什么直到13世纪“才有了希望”?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修之俸(学费).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技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光明日报《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材料二  (2)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3)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弃用;(4)小学读经科废止;(5)注重小学手工科;(8)中学不分文科、实科;(9)中学及初级师范学校的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10)清末各学堂的奖励出身制度全部废止。
              --摘编自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三  自19世纪以来,英国制定实施的大多是旨在普及义务教育性质的教育立法……职业教育从产生那天起,就是主要面向工农群众的一个教育类型,因而,形成了欧洲中等教育的“双轨制”:一轨是自上而下地发展,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另一轨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一轨是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针对的是少数的贵族子弟,而后一轨则是群众性的教育系统,面向大多数劳动人民子女。……17世纪末,英国出现了以培养与训练雇佣劳动者为目的“作业学校”、“星期日学校”、“贫民学校”。由于“圈地运动”和“动力革命”,致使贫苦农民及其子女涌进城市,工人也受贫困的折磨。因此,贫苦儿童的教育被作为“济贫”手段而加以实施。“作业学校”就是为贫苦儿童而创办的。
              --摘编自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一个历史的视角》
              (1)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据此分析其原因。
              (2)《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发,在当时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西欧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教育的发展趋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