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产重混乱和舞弊现象。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改革。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了一个地位相当于副大巨的常务次官,主持日常工作,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政党更选而更迭,“改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分由此开始,文官制度也因此而奠定雏形。1853年,从东印度公司开始的通过公开考试来录用职员的办法逐步在政府各部推广,建立了官职考试补缺制度。这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基本形成。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枢密院令,确定了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英国公务员制度因此而正式诞生。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以孙中山“五权分立”的政治理念为基础,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绪法》、 《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铨叙(审查考核)。……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珠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l月出版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公务员制度的背景,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 2. 《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这主要体现了东汉(  )
              A.旨在保证官吏的来源
              B.奠定了门阀世族的基础
              C.注重提高官员的素质
              D.主要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 3.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日本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文部省,着手近代教育改革,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令》,这个学制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其提出的“全民教育”是当时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之后陆续发布《教育令》和《帝国大学令》,奠定了近代学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97%。
              --沈红梅、朴凤玉《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此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 4. 曹操反对把所谓“门第”、“德行”、“经术”作为选官主要标准,先后颁布了《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和《举贤勿拘品行令》等法令,强调“唯才是举”。这反映出(  )
              A.曹操讲求实际轻名教品行而重视军事
              B.曹魏政权对儒家学说空谈道德不重视
              C.汉武帝以来儒学的独尊局面弊端凸显
              D.举孝廉的选官制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 5. 宋代选拔官吏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反映出(  )
              A.八股取士使科举制走向僵化
              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C.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
              D.政府加强对商业控制
            • 6. 《宋史•选举志一》记教:“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串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别头试”的出现(  )
              A.丰富了科举考试内容
              B.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
              C.限制了官宦子弟特权
              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
            • 7.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 8.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 9.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  )
              A.实行内外朝制度
              B.实行察举制
              C.分封同姓王
              D.推行刺史制度
            • 10. 汉代太学有如现在的国立大学,这里面的学生毕业考试分两等,当时称“科”。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遇地方政府需要人才就从这里挑选。材料表明汉代太学毕业考试的突出特点是其成绩(  )
              A.与官员选拔挂钩
              B.与平时操行考核结合
              C.体现教考分离制
              D.以“科”来划分等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