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山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
              A.监察是丞相的一项重要权力
              B.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C.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权
              D.对监察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 2.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宋代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  )
              A.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
              B.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
              C.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
              D.位卑权重以小制大的范式
            • 3.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说,帝王们“用一人焉,则疑其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集权
              B.分权是加强集权的有效手段
              C.通过人事变革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D.黄宗羲借以抨击君主专制
            • 4. 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
              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
              D.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
            • 5. 御史制度发源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影响至现代。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完善御史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确立中尉一职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B.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
              C.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
              D.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
            • 6.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刺史的地位在郡国之上          
              ②刺史是中央设在地方政府的监察官员
              ③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④刺史起到澄清吏治,维护皇权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7. 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
              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
              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
              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
              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
            • 8. 《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凡有政事悖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以下对这一记载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法律的权威
              B.严厉处罚犯罪的地方官员
              C.加强中央集权
              D.从严惩处犯罪的监察官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