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明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酷爱木匠工艺,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运行如常,并未亡国。这反映出(  )
              A.君主专制制度趋于成熟
              B.万历皇帝治国之术娴熟
              C.明朝行政机制比较完善
              D.丞相总理朝政运转顺畅
            • 2. 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  )
              A.“中外朝”制
              B.内阁制度
              C.军机处
              D.密折制
            • 3. 《明史》:“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 4. 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 5. “明朝自成祖以后,历代皇帝嗣位,多由皇太后主持其事,但继位的皇帝出自阁臣的提名,则是前此所未有”。上述材料表明明代内阁(  )
              A.阁臣的权位曾一度极度扩大
              B.阁臣逐渐演变为实职的宰相
              C.逐渐取代皇帝成为实权人物
              D.曾一度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 6.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两组镜头,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电视剧甲: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坐着在议事,各自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皇帝决定。电视剧乙:徐州府爆发洪灾,内阁的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A.秦、明
              B.汉、宋
              C.汉、明
              D.秦、唐
            • 7. 如果要研究明代设立内阁制的情况,以哪些古籍应在查阅之列?(  )
              ①《东京梦华录》②《明史•职官志》③《明史•太祖本纪》④《明成祖实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 8. “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文中“他”的身份可能是(  )
              A.秦朝御史大夫
              B.唐朝尚书令
              C.元朝中书令
              D.明朝内阁大学士
            • 9. 质询制度起源于英国,由请愿权发展而来,是指在国会开会时,国会议员针对内阁的施政方针、施政报告或其他重要事项,向内阁总理或者内阁组成人员提出质问或疑问。该制度说明首相(  )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首相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首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
            • 10. 明朝时期,中央机构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这一局面的是(  )
              A.
              B.
              C.
              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