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⑵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
              ⑶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3分)
              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 2. 阅渎以下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一一《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并就此作简要评价。(2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2分)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有什么意义?(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2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 间
              职 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四、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 4.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下面六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朝代的何种中央政治制度?与图一、二相比, 图三有何显著特点?(3分)
              (2)图四中的机构是谁设立的?这个机构的设立有什么影响(2分)
              (3)与图六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图五有何明显特点?(2分)
              (4)上述图片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3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在含义和职能方面有何不同。(4分)
              (2)依据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历史作用。(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 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材料三、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平定六国后秦朝疆域在哪两个区域得到了扩展?(2分)任选其中一个区域,根据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加强对其控制的主要举措。(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并指出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8分)
              (3)材料三的“指示”促成新中国哪一政治制度的建立?(2分)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深远意义?(3分)
            • 7.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借鉴、汲取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有裨益。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6分)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监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孙中山全集》第1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孙中山为创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作了哪些努力?(6分)
              (4)综观以上材料,归纳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