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陶模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观点提出的原因。
            • 2. 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 3. 材料一  武则天生平要略
              十四岁入宫被封为五等“才人”,侍奉唐太宗,太宗晚年她与太子李治有染。太宗死后出居感业寺,高宗李治命其蓄发还朝,由此开始了她的政治生涯。亲杀生女,嫁祸王皇后、萧淑妃,
              坐上皇后宝座,先后毒杀亲生子李弘、李贤,将李显、李旦立帝又废。后由于高宗头病,她便成为事实上的决策者。公元690年,终于登上九五之尊。她在佐政和亲政期间发展科举制度;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史称“累朝得多士之用”;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打击西突厥反唐势力,设北庭都护府;设铜匦,用酷刑,兴冤狱,溢杀无辜;大肆佞佛,广建佛寺;在宫中广罝面首(男宠).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将其赶下宝座。
              材料二 无字碑
              武則天死后,和高宗李治合葬于陕西乾故,并留下一块“无字碑”。对此,后人多有议论,莫衷-是,其原因大概有:一、德高望重,无法可书;二、自知罪孽深重,无颜为自己立传;三、一生常做惊人之举,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四、与李唐王朝的矛盾及与中宗李旦的恩怨
              怨,无意为其立传。
              --以上材料源自新旧《唐书》和黄进华《皇权悲剧》(1)结合材料史实对武则给予以评价。
              (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的标准是什么?
            • 4.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 5.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
              A.实行内外朝制度 
              B.实行察举制
              C.郡县制                   
              D.推行刺史制度
            • 6. 学者认为,尽管中国古代社会有阶层划分,但仍是公平的社会,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促成流动的制度性因素包括(  )
              ①世卿世禄制 ②科举制
              ③井田制 ④土地私有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科目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说明科举制度越来越受重视 
              B.是社会底层乐于接受的选官制度
              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从历代科目变化可看出用人取向
            • 8. 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9. 制度与机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百科全书》认为,“没有哪一位总统的施政纲领能比新政对国内局势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材料三: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政治制度在“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方面的表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建国以来在政治、经济领域里出现的两次大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分别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
              (4)从上述古今中外制度与机制创新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 10.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节心主义的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摘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