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对于帆船怎么能爬上来的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的发现对世界却产生了当时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响,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背景除材料提供的外,你认为还有哪些?
              (2)发现美洲的说法是站立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运用多种史观进行解读哥伦布远航美洲的影响。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此外,它很容易撕坏,不能耐久。
              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火来进行测量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
                 中国所熟习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注:指科举应试,金榜题名),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
                 在北方各省还有一种常见的野蛮行径,那就是阉割大批的男孩,这样他们就可以给皇上做奴仆。几乎全国的行政事务都操在这类半男半女的人的手中,单单在皇宫里这类人的数目就达万人之多。
              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
              --摘鳊自利马窦《中国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马窦中国之行的背景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由此推论当时欧洲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
              (3)简述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国的对外交往?
            • 4. …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文艺复兴
              D.“工业革命”
            • 5. 布罗代尔说:“这场战争的结果将决定大西洋归属宗教改革派还是归属西班牙人,归属西欧人还是归属伊比利亚人.”“这场战争”(  )
              A.使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B.荷兰取得独立,成为了“海上马车夫”
              C.英国获胜,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地位
              D.西班牙失败,丢失了海外广大殖民地
            • 6. 阅读并分析下图,其中导致英国麦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
              A.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价格革命”
              B.国际市场对英国小麦的过度依赖
              C.英国在殖民争夺中取得初步胜利
              D.英国在与荷兰的贸易竞争中获利
            • 7. 英国利物浦(如图所示)在13世纪初期是从事农业和渔业的人口聚集地,是一个公认的“小渔村”,在中世纪晚期仅与爱尔兰有少量的商业往来.18世纪中期,利物浦成为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在此期间,促进利物浦城市发展的因素有(  )
              ①新航路开辟后处于商路中心
              ②“商业革命”提供了发展契机
              ③从事跨大西洋的“三角贸易”
              ④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8. 某学者在一本书中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贸易通道的改变
              B.殖民争霸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黄金白银的流失
            • 9.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C.开始了殖民扩张
              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 10. 如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世界地理大发现(  ) 
              A.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