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两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处于欧到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 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走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辨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材料二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1848年己超过世界上所有B家的总和。它的煤占世界患产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 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钱乘旦《英国通史》材料三  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国别时间英国德国美国
              1870 年32%13%23%
              1900 年20%17%30%
              1913 年14%19%36%
              材料四    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句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及荷兰和英国成为最终受益者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及形成这种地位的根本原因。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l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 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美]R. 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据材料,说明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统治者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如公元1684年,康熙帝亲临黄河工地,阅视河工。历经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河水患得以根治……康熙帝在1712年发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著名上谕,即以1711年认定书作为收丁税的固定数目,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中国人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统治时期得到快速增长,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0.72亿人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3.13亿人,被称为“人口爆炸”时期。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材料二
                    美国被称为“移民国家”。据统计,1800-1920年,是欧洲移民的最高峰,有大约4700万的欧洲人进入美国。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鼓励大量移民来到美国。
              --张焱宇《移民版的“我有一个梦想”》材料三
                      1949--1960年中国人口的相关数据
              年 份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死亡率
              194916‰20‰
              195823.2‰11.98‰
              1960负增长-4.57‰25.4‰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出现“人口爆炸”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为什么被称为“移民国家”,并简要分析1800-1920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 4. 国际经济交往是近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涵,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地理大发现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为西欧的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依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材料二  1791年,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制造业报告,要求对欧洲进口的货物征税,以保护本国工业;通过提供补贴来鼓励扩大商品性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联邦投资的铁路和航运网。目的是刺激商业发展和使国家更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
              但是,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不希望对海外贸易征收关税,担心会导致海外贸易缩减和提高生活费用。国会最后没有批准这项报告。--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概括汉密尔顿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张。结合材料和美国的政治体制分析这些主张未被批准的原因。
              材料三 如表1、2、3所示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对于帆船怎么能爬上来的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的发现对世界却产生了当时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响,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背景除材料提供的外,你认为还有哪些?
              (2)发现美洲的说法是站立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运用多种史观进行解读哥伦布远航美洲的影响。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此外,它很容易撕坏,不能耐久。
              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火来进行测量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
                 中国所熟习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注:指科举应试,金榜题名),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
                 在北方各省还有一种常见的野蛮行径,那就是阉割大批的男孩,这样他们就可以给皇上做奴仆。几乎全国的行政事务都操在这类半男半女的人的手中,单单在皇宫里这类人的数目就达万人之多。
              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
              --摘鳊自利马窦《中国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马窦中国之行的背景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由此推论当时欧洲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
              (3)简述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国的对外交往?
            • 8. 在工业革命前的几个世纪中,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英格兰和威尔士议会统计
              1660-1690年1690-1715年
              议员总数2040名1874名
              商人议员75名148名
              中世纪,世人眼中商人是只知道推销商品和交换货币的奸诈之徒,“教会咒骂他们,因为他们的生活专注于物质利益”。在18世纪,商人成为英国社会生活中的理想楷模。约瑟夫•艾迪逊说:“没有比商人更有用的人。他们能以互相交流的形式把人们编织在一起,分配自然的恩赐,为穷人找工作,把财物加给富人,把华丽给予伟大者”。
              --摘自萧国亮等《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指出英国商人地位的新变化,并分析其社会原因。
                                     国际贸易估算值(单位:百万英镑)
              英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欧洲世界
              1720年137326288
              1780年232274137186
              --罗伯特《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
                   商业革命与工业革命有着一定联系。贸易的扩大,对实际收入有着许多积极的直接影响。它向那些生产出口商品和加工进口商业的制造业提供日益增多的就业机会,投入到制造业的资本增多了。在利润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发明和技术革新感兴趣。
              --摘自萧国亮等《世界经济史》
              (2)根据材料概述商业革命的表现。说明你是如何理解“商业革命与工业革命有着一定联系”。
            • 9. 环境史研究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虽重视自然却不只停留于自然,社会经济、思想观念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值得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哥伦布的大交换”
                  欧洲人发现南北美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加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生物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加上来自非洲的和亚洲的一些物种组成。……最具灾难性的是旧大陆的疾病,而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抵抗力,这些疾病包括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大部分传染病,它们差不多杀死了90%的美洲土著。从美洲返回欧洲的船舶更多的带回了火鸡等动物,更重要的是带回了玉米、土豆、西红柿、可可、橡胶等一大批新的作物,当今世界上种植的作物有一半来自于新大陆。
              --摘自克罗斯比(美)《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哥伦布大交换”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
                  视角二“太阳下的新事物”
                  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这个地方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全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你的理解,如何实现未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0. 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发展进程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后回答。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据材料一,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对华贸易在18世纪开始深入中国腹地。随着欧洲需求迅速增长,茶园的面积不断扩大,这就往往损害棉花种植,造成棉花匮乏。到19世纪,棉花需由印度供给,这对印度,即对英国,是个平衡对华贸易差额的机会。致命的打击从1780年开始,印度鸦片运到中国。中国贸易收入从此化为袅袅青烟。可这是什么样的烟哪!大致在1820年左右,贸易盈亏颠倒了过来,鸦片战争确定了一演变方向,从此开始的多灾多难的不平等条约时代将延续整整一个世纪。--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促使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与全球化”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