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艾周昌的《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写道:“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了废墟,那些修建树落,耕种田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当时这些人离开家园是因为(   ) 

              A.非洲国家普遍落后:出外打工
              B.欧洲殖民者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C.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劳动力不足
              D.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
            • 2.

              近现代以来,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8分)

              材料一  那时的纺织业可以说是技术最密集、最“先进”的产业,而英国在这方面明显地不具有比较优势。直到18世纪初,印度、伊朗和中国产的棉织品在价廉、美观和牢固上都还超过英国产品。但是英国绝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制造纺织品的努力,而是变本加厉地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来加快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688年的“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织品。1700年,英国议会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这个禁令是绝对的,毫无伸缩的余地,哪怕是印度制造的一根棉线,英国人也不准动用。一直到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标布征收高达71.7%的进口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发生的。

              —— 摘自左大培《对自由贸易的迷信》

              (1)(原创)根据材料一说明18—19世纪初英国推行什么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什么;(4分)指出该经济政策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二  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洲殖民地与欧洲的工业化之间的关系。(6分)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摘编自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棉织品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以及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10分)

              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业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解放前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产品名称

              解放前最高年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

              产量

              1949年

              1952年

              1983年

              棉花

              1936

              84.9万吨

              52.4

              153.6

              546.2

              棉纱

              1933

              44.5万吨

              73.5

              147.4

              734.8

              棉布

              1936

              27.9亿米

              67.7

              137.3

              533.3

              ——依据马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和1983年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时间

              主要原因

              1952年

              1983年

               

               

            • 3.

              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打败法国,在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这场争夺的实质是(  )

              A.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
              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C.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D.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的胜利
            • 4.

              15—19世纪非洲的精壮劳动力锐减,其主要原因是

              A.黑奴贸易
              B.自然移民
              C.疾病流行
              D.部族仇杀
            • 5.

              18世纪60年代,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的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 6.

              17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下列关于三次英荷战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夺取海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
              B.导火线是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
              C.结果是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
              D.实质是争夺世界市场的的商业战争
            • 7.

              (19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7分)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2)材料三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四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3)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五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

              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大举措。一个自强奋进的东方民族,一个日益强盛的伟大国家,以特有的胆识和远见、包容和胸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浩荡洪流。

              (5)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洪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 8.

              有人说,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A.荷兰
              B.西班牙
              C.英国
              D.法国
            • 9.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的最恰当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直接参与了航海活动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扩张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源动力
            • 10.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0/40

            进入组卷